鍾靜美(Nook)有好幾個身份,既是本地某大時裝代理的針織設計師、古物網店店主,也是一個消費者。熟讀歷史的她喜歡四出搜羅背後有故事的手作和舊物,成為她日後消費與開店賣物的理念。
由興趣收集培養出來的求知慾,令Nook凡事追問,即便是簡單一枝鉛筆、一件大褸,如數家珍的歷史細節源源不絕。「讀書時特別喜歡歷史,正史野史什麼都讀,有次到日本旅行買下一件男裝呢絨褸,起初沒留意,回來後翻翻內裏袋,竟然發現一個手寫的名字和日子,『37-3-17』,一愣,隨即想起日本侵華、盧溝橋事變,想像這樣的一件高級tailoring,其主人的身份會是軍閥?還是高官?」立體的故事破繭而出,充滿溫度,頃刻超脫純粹年代的風格。
追尋產品背後的意義
「我好相信只有物件本身的價值,才能成就出買賣這一種行為,且延續下去。」說時眼神堅定的她,彷彿在確立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多少出自以往工作行業模式的轉變,「十年前後,你好容易發現到時尚行業由單純講設計,到現在講環保的變化,姑勿論當中的出發點,改變是會令人反思的,考慮在買與賣之間怎樣做才不浪費,繼而慢慢調節自己現在的消費模式,pay more and buy less,還要看物件本身的價值」。價值可以非常個人化,是故她不羞於去問,「我也明白,一般消費者好難這樣去追問,但如果可以多探究,那種體驗和得着難能可貴」。
她隨即興奮地拿出一枝鉛筆,「你知道Tombow吧?百年文具老牌,卻曾在Space Age競賽年代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鉛筆和太空,離天萬丈,但某程度上又互相連繫住。例如這一枝,就是當年衍生出來的短命鉛筆,只在1969年短暫地出現了一年就停產了,現在都很難找。」 話畢,她總理直氣壯,「如果不去探究發掘,鉛筆永遠也只是鉛筆。」然後再憶述過往的工作,那個設計與生產都要追上零售步伐的世界,慨嘆「一件物件的生產從來不是簡單可以copy and paste的事」,理應心存感激。
對於現今的消費模式,有分析師指出,作為刻下市場最龐大的消費力量,千禧世代(Millennial)已不再單純地滿足於品牌標誌,產品的設計和背後概念逐漸成為他們購買的主因,獨一無二的產品成就出特別的體驗,令消費者願意付出更多。三十出頭的Nook大概是一個例子。
<!–
延伸閱讀 :
● 什麼是「全球在地」?
● 林超英:發展不應只靠消費
● 速食時裝與環保不一定是對立
● 點解展覽設計一定要浪費?
● Tiffany & Co.:經營也非得要不惜一切–>
(部分圖片由法新社、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