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書評】讀書好:轉換平台讓香港的書評可以繼續下去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網上書評】讀書好:轉換平台讓香港的書評可以繼續下去

劉細良認為自己可能是最後一代傳統的書評人
《讀書好》印刷版的最後三期
在《讀書好》的最後一期.有着小小的回顧,告訴讀者這十年來雜誌的變化
在上書局裏,有劉細良進行網台節目的空間

「書評人的角色,其實有策展的成分。同一篇書評,其實可以有不同層面的展示方式。」——《讀書好》創辦人劉細良

那本會在書店、學校免費拿到《讀書好》實體雜誌,在去年11月出刊第110期後宣布停刊。「我覺得這是一個階段的結束,」讀書好的創辧人劉細良說,「但《讀書好》這品牌亦會存在,我們希望轉一個平台,讓香港的書評可以繼續下去。」劉細良認為,自己可能是最後一代傳統的書評人了,他視書評為一種策展,並希望藉着多元的平台,將書帶回生活,更理想的情況,是將香港轉變成一個知識為本的社會。

不讀書者

劉細良認為,自己視書評為置放在媒體上的內容,媒體的性質,會影響書評呈現的方法,「這是『六經注我』,還是『我注六經』的問題。在自媒體上,書評人好多時候都是六經注我,重點也是放在自己身上,你不喜歡那就不要看。如此,你今天喜歡讀張愛玲,明天喜歡用文青寫法寫作,其實不用任何理由。」

然而,這種自我中心的書評,真的能達到書評應有效果嗎?熟悉傳統媒體運作,劉細良認為,當書籍是一種知識為本的社會的基礎,重點是如何將書本內的知識,帶到日常生活,重點在於「我注六經」。例如他們於《蘋果日報》撰寫的專欄,往往就以時事入題。如在特首選舉的白熱化時刻,他寫了《白手興家》的書評,這是一本關於香港富豪家族史的普及香港史作品,「很適合政治水平低的香港富二代閱讀」,劉細良在書評中如此寫道。

由當下的特首選舉,興起了解富豪家族歷史的念頭,當中已有一個發問與尋找答案的過程,而在閱讀之後,又可以將歷史放進當下語境,推論出富豪家族若支持受內地官僚及利益集團控制的香港特首,其結果可以預料。

對媒界的思考

「當然,在大眾媒體寫的書評,讀者可能是一個退休公務員。但書評可以怎樣接觸不同階段的讀者,這是我想像讀書好未來發展時的重點所在。」劉細良說。

當實體雜誌停刊了,讀書好這品牌的其他身份卻有了空間,繼續發揮引導讀者開卷的功用。在同為劉細良經營的上書局,你可以看到讀書好不同形態的發展,書店、可以舉辦書籍相關活動的空間、辦公室,以及錄製網台節目的空間,讀書好希望用不同的角度切入閱讀。

「書評人的角色,其實有策展的成分。同一篇書評,其實可以有不同層面的展示方式。可以是傳統的文字書評,可以是在YouTube直播的網台節目,可以是一場深入的讀書會或交流會,亦可以是在社交媒體的短評。這些不同的方式,針對的是讀者的不同階段,而這可以是同一位讀者的不同階段!」而這種於不同階段的誘導,可以將讀者的閱讀逐步深化,趨向以知識為本的思考。「無論是思而不學,或是學而不思,都是有問題的。」劉細良認為,閱讀就是學習的基礎,去讓讀者有能力作有用的思考。

業界相關

讀書好將會轉戰網路平台,在未來的數個月內,其新的網站就會運作,未來仍以書評操帥,然而書評在香港的未來,他卻不抱太大的展望。

「評論與業界本身的興衰有極大的關係。當香港電影衰落了,影評自然隨之衰落。樂評亦如是,在鄭國江那年代,我們會有興盛的樂評,但現在呢?容祖兒到底有什麼好評?我覺得《讀書好》這雜誌其實是異數,香港可以給予認真書評的平台,其實真的不多了。作為一個書評人,其實也不能藉此謀生的,這變相讓書評人迎向了自媒體的寫法。」但碎片化的自媒體寫法,其實是將個人經驗放大,難以將書帶入大眾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覺得,像我這種,掌握了一定資源的人,其實有責任多做一點,讓服務大眾的書評繼續存在。」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