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是想像的藝術,是時間和心血的結晶;動畫是一場漫長的征途,既要有前人開路,又要後浪推進。日本巨匠高畑勲近日與世長辭,但他的生命卻因其創作之成為永恆,代表作如《再見螢火蟲(火垂るの墓)》將會一直記在觀眾的心頭上;高畑勲之偉大,亦在於他對後輩的啟發與提攜,當中包括後來與他一起創辦吉卜力工作室的宮崎駿。
香港動畫家江記(江康泉)醞釀多年,正式啟動《離騷幻覺Dragon’s Delusion》動畫電影眾籌計劃,作引玉之磚,決心證明本地原創的實力,鼓勵尚在默默耕耘的年輕創作人。台灣導演宋欣穎歷時十年準備,終於把《幸福路上》搬上大銀幕,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為港、台兩地寂靜已久的動畫界帶來曙光,而觀眾就是闖關路上最重要的支持和動力。
香港篇:
《離騷幻覺》眾籌資金 開創動畫製作先河
香港從來都不乏製作動畫的人才,也不是沒有技術優秀的動畫公司,可原創長篇動畫卻總是無以為繼,動畫電影更是幾代動畫人共同的理想,江記早在2000年的中大藝術系畢業作就已交出自家製土炮動畫,其後一直保持極高產量,從可愛親切的《丁丁企鵝》到對抗霸權的《哈爾流動肥佬》、《Pandaman》,還有和英國樂隊Blur合作的《香江模糊記》,創作力驚人,堪稱奇葩。
「應該有方法將大家的力量集結在一起,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作品;如果我們這個個案可以成功Kickstart,其他人是否也可以Kickstart下一個Project呢?」。
江記身先士卒,計劃把自己的漫畫作品《離騷幻覺》改篇成長篇動畫電影,並透過眾籌方式籌集資金,目標是籌港幣800萬以支持兩年的製作時間及成本。這是本地動畫界承先啟後的創舉──既是回應前輩盧子英多年來「集結香港的細公司做一條長片」的呼籲,打破長篇原創動畫的困局,也為下一代提供更好創作土壤和條件。
三年前江記在《明周》專欄《汩羅虛擬》首次發表以屈原為主角的科幻漫畫,後改名《離騷幻覺》在《號外》連載。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江記從二千多年前的屈原身上找到共通的情感,「屈原在《離騷》等著作中,都說了很多如何在烏煙瘴氣的世界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以及對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愛和失落,這種情感到了今時今日我和身邊的人都感覺得到。」
至於科幻設定亦與香港的定位息息相關,江記解釋香港一直是接通世界的港口,所以常出現於科幻作品之中,從《高達》到《攻殼機動隊》均有一席之地。透過屈原機械人的角色,《離騷幻覺》所追問的是何謂自由、何謂靈魂,「即使你是機械人,只要你有自由意志,能主宰自己的想法,那你就是一個帶着靈魂的生命;相反,就算你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如果你放棄自我思考,那你和機械人無分別。」這也是處身今日香港大家都要思考的問題。
從碎片式的漫畫開始,江記腦海中的故事逐漸成形,萌生了拍成動畫電影的念頭,他的想法得到同行崔嘉曦和李國威支持,他們分別是動畫公司Zcratch及九猴工作室的創辦人,皆是是經驗豐富、獨當一面的動畫家。在行內打滾多年,三人怎會不知在香港製作一齣動畫電影有多艱巨;現實沒有教曉他們知難而退,但他們學會了從長計議,心懷滿腔熱血而行事不魯莽衝動,是成熟創作人的沉着和耐性,「因為我知道如果準備得太倉卒,便會浪費。」八分鐘的先導短片《汩羅篇》去年已先拔頭籌,取得日本TBS電視台「DigiCon6 Asia大賞」香港區金獎及總選「評審特別獎」,可謂志在必得。
與動畫製作並駕齊驅的是宣傳工作,團隊早在發起眾籌的一年多前,便已着手尋求不同單位的合作和支援。是次眾籌從4月到5月13日,同期進行的推廣活動更是舉足輕重,繼4月初的Space 27展覽之後,緊接而來的還有在合舍、藝穗會及香港藝術中心舉行製作展、講座、放映會等活動,讓動畫跳出熒幕走入人羣,務求把理念傳達給更多公眾知道,從而擴闊觀眾羣。
江記懷着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娓娓闡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我的想法不是大家一起做《離騷幻覺》這套動畫,而是大家都可以各自做自己的動畫,那麼世界便會精采好多!」動畫製作不只是動畫製作,開拍動畫電影也不是《離騷幻覺》團隊的事,牽動是香港動畫界乃至整個創意工業的事。
動畫青年異軍突起 跨界創作打游擊
除了大型製作的動畫電影《離騷幻覺》之外,本地新晉動畫師近年亦都有不少為人津津樂道的佳作。學院課程為他們裝備了專業的製作知識和技巧,而發達的互聯網也提供了大量創作養分及發布平台,許多人畢業後買台電腦、租個工廠單位,就這樣開設了自己的動畫製作公司。
Paper Box Creation就是其中一間,五年前,城大創意媒體的畢業生林昊德、郭文浩及吳啟忠膽粗粗開公司,倒也辧得有聲有色。起步初期沒有知名度,為求生存「咩job都要接」。2015年,三人合力完成了首部原創作品《長不高的孩子》並取得當年ifva銀獎,於是陸續有客戶找他們製作動畫。林昊德說雖然接的都是商業作品,但他們都會想方設法滲入個人元素,不甘於照板煮碗,例如2015年為電視台製作的中秋宣傳片,便加入了雨傘運動等元素。
去年他們為電影《今晚打喪屍》製作了一段動畫短片,熱血沸騰的喪屍動畫叫人眼前一亮,水準不輸日本出品,馬上引起熱議;其後他們又為遊戲品牌UBISOFT製作了《刺客教條:起源》動畫宣傳片,亦都得到廣乏認同證明實力。
而吳啟忠已改為獨立發展,追逐自己的動畫電影夢。首個獨力製作的動畫是為國際運動品牌的宣傳片《Challenge Imagination》,在高度創作自由下他畫了個迷離詭異的幻想世界,個人風格極其鮮明;動畫主角是內地當紅偶像,借助明星效應,所以動畫甫發布便得到千萬轉載。
「我們這些去到現在仍然有火的人,都依然相信香港不是唯一的市場,要拓展觀眾羣令香港以外的人都留意到我們,從而給下一輩希望,而不是潑他們冷水。」他希望動畫界的人有更多的野心,不要安於現狀而被香港市場限制。
在動畫界嶄露頭角的還有黃炳,而他可能是當中最特立獨行的一員。非學院派出身,他自稱「動畫插班生」,沒有創作包袱,純粹把動畫當作日記,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片刻。黃炳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其動畫短片總是反主流而行,不賣技巧和畫功,用色刺眼突兀,情節怪誕無厘頭,刻意抽離電影語言。
八年前的處女作《乳粉粉》只有一句對白,基本上只有兩個會動的人像,卻已確立黃炳動畫標誌性的異色風格,第三個作品MV《獅子胯下》是其創作突破,首次滲入社會思考,後作皆以吊兒郎當的方式表達對性別、社會政治、人際關係等議題的批判。
雖然無心插柳,但強烈的個人風格為他贏得藝術界的注視和青睞,帶他進入另一個世界,先後獲M+委託創作《過奈何橋》及「咩事」藝術空間邀請舉辦首回個展《慾望JUNGLE》。黃炳回想起來,坦言因為從來都是自己一人創作,面對突如其來的賞識和機會,感到不知所措,也一度認為藝術高不可攀;在戰戰兢兢的嘗試和摸索中才漸漸走出疑惑,善用不同的創作媒介,如裝置藝術、雕塑等作為動畫的延伸抒發己見。今年更會參與美國紐約新美術館(New Museum)三年展,展出《黃炳寓言(一)》,亦會為「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創作全新作品,令人期待。
台灣篇:
《幸福路上》重建動畫生產線 糖衣包裝暗黑成長史
在動畫產業同樣未成氣候的台灣,傳來令人鼓舞的喜訊。繼1998年台灣出現第一部自資自製動畫電影《魔法阿嬤》之後,終於再有聲勢浩大的動畫上映──由宋欣穎執導的《幸福路上On Happiness Road》。非動畫專業出身、從沒動畫製作經驗的宋欣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幸福路上》台灣上映廣獲好評,而她也剛把作品帶到香港國際電影節,電影亦會在港公映。
宋欣穎是半途出家,常人看來是輸在起跑線上,年逾三十才出國留學,輾轉在日本和美國進修電影製作。十年前在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攻讀電影碩士的導演課上被問起「我是誰?」,令她猛然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擺脫台灣人的身份,「課堂報告時發現同學對我在台灣成長的過程很感興趣,但他們可連台灣在哪裏都搞不清楚。」啟發她的還有在美國看的伊朗動畫電影《茉莉人生》(港譯:《我在伊朗長大》),於是決心把「在國家歷史影響下的小女孩成長史」寫成長篇劇本。
2012年回台後,她在朋友建議下選擇以動畫方式講故事,「這是一個非常殘酷、暗黑的成長故事,用動畫可令它更易被接受,也更有幽默感。」主人翁林淑琪(小琪)的幻想與現實轉換,過去與現在的交錯,童話風格的動畫是最好不過的糖衣。「長大其實沒有那麼甜美,這就是為什麼要用動畫的原因。」
《幸福路上》不全是導演自身的寫照,而是她觀察到的台灣眾生相。她把小琪的角色設定在1975年4月5日出生,即蔣介石逝世那天,從此講述過去四十年的時代轉換中的小人物小故事。和主角小琪一樣,宋欣穎的外婆也是阿美族原住民,「可我其實跟她感情並不好,受主流價值影響,覺得外婆吃檳榔很丟臉,講話很大聲、很兇、很強悍,就連我媽媽也絕口不提她是有這個血緣。可是我慢慢長大,台灣社會價值有所進步改變、我有反省的時候,她已經在不了。」無論是語言、膚色、種族,還是讀畫、升學、工作、婚姻,卻是台灣人共同經歷過的危機和掙扎。
2013年,她先把部分情節製作成十二分鐘的動畫,先後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及金馬創投百萬首獎,「是杜琪峯頒獎給我,他說希望我趕快拍出來,因為很重要,是台灣人共同的記憶。」
然而在台灣,動畫畢業生要麼找不到工作,要麼就是做美、日等地動畫代工,要做原創動畫儼如不可能的任務。有資金、有人手還不能馬上開工,「把團隊找來後還不能馬上做,要花很多時間溝通、訓練、解決困難,所以我不只是導演,還要身兼管理者、集資者跟溝通者;沒有人做過動畫長篇,大家都是邊做邊學。」
製作班底由充滿幹勁的年輕動畫師組成,他們首要克服的難關,卻是摒棄自己對動畫的既有印象;因為自小浸淫在日、美動畫之中,要擺脫前人的影子非常困難,所以宋導要求進行大量資料搜集和觀察,光是思考台灣胖媽媽該畫成什麼樣子,就找了大量的家族照片參考;不論角色設定、場景還是配音,她都務求貼近現實中的台灣。
《幸福路上》進軍海外取得佳績,包括在2018東京動畫大賞拿下最佳動畫長片獎。但宋欣穎坦白道:「我不是自己開動畫公司,也不是做動畫代工;動畫師都以接專案的形式參與製作,完成後都各散東西。」《幸福路上》的成功無疑為業界打下一枝強心針,何時才會有下一齣台灣動畫電影?宋欣穎也說不清,但她的自身經歷,至少證明了沒有克服不到的難關。
後記 ── 做動畫的人
做動畫的人,風格喜好出身不盡相同,有些從小就是動漫狂迷,有些是半途出家,栽進其中,就不能自拔,因為心中總有說不完的故事,想要分享。為了生存,他們嘗遍苦頭,硬着頭皮做不擅長的事;常常忙到天昏地暗,又會陷於迷失而不知所措;兜兜轉轉,驀然回首,卻還是選擇留在這裏,咬緊牙關,誓要讓夢成真。這行圈子很細,人說同行如敵國,但他們總是忍不住由衷地介紹其他人的作品,「A君超正」、「B君黐線」、「C君係癲㗎」……只因志趣相投,所以惺惺相惜。有心人眾多,不能盡錄,還請多多留意,多多支持。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離騷幻覺Dragon’s Delusion》眾籌計劃
日期:即日至5月13日
查詢: www.dragonsdelus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