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面書出現不少香港舊景物的照片,都必然引起一番討論,在古老建築都難以留住的香港,眾人的懷緬盡傾注在一幀老照片中。但有沒有想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經有位香港首富,夠膽身邊沒有圍住保鑣人牆,拿着小巧相機就走進大街小巷,拍攝小男生餵妹妹吃飯、小販在露天街市擺賣、漁民婦人在船上編漁網、運送包伙食的工人扛起多個飯菜鍋趕路等,一幕幕尋常百姓風景,他的名字其實並不陌生──羅蘭士嘉道理(1899-1993年)。
包辦香港人衣食住行
很多人都會把羅蘭士嘉道理的名字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聯想在一起,其實這個香港出生的猶太裔人,豈只成立「嘉道理農業輔導會」,協助本地農夫發展農業。
他在九龍建立發電廠,為九龍供電,成立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半島酒店、已清拆的淺水灣酒店也是其物業,戰後制水問題嚴重,他同時負責興建大欖涌水塘工程,還有船務、紗廠、地產、地氈品牌等等業務,他更曾加入政府的「屋宇重建諮詢委員會」,為房屋政策提供意見,可算是包攬了當時香港人生活的每一環。
然而,熱愛攝影的他卻喜歡透過鏡頭了解基層日常生活,「一般外國人來到香港,會到中、上環一帶觀光拍攝不出奇,但羅蘭士嘉道理除了去中環,也會去較少外國人踏足的九龍油麻地,甚至屯門青山灣,由於當時百姓不會輕易擁有相機,故此他的照片成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重要紀錄。」非牟利機構「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企業及社區歷史經理李藹慈(Melanie)說道,機構專門搜集及記錄羅蘭士嘉道理家族歷史,於 2007 年由嘉道理家族開展,成立至今已十年,最近舉行了一場照片展覽,重現六十張羅蘭士嘉道理拍攝的照片。
其實這些照片都是由羅蘭士嘉道理的兒子米高嘉道理找出來,「去年他在父親的遺物中找到三個皮篋,當中有二百多張已裱起的舊照片和菲林,主要都是以8mm Minox相機拍攝的。」這款微型相機如平常口琴大小,便於收在西裝衣袋內,戰後特務常用,所以又被稱為「特務相機」,由於當時兒子米高已出國留學,有些照片就是羅蘭士嘉道理與兒子通信時隨信附上。
他對拍攝的熱情,從展覽其中一張相中可見一斑。那是中環聖佐治行一家相機店經理的人像,「由於羅蘭士嘉道理的辦公室位於聖佐治行,他每當工作上有事想不通,就會到相機店幫手抹鏡頭,整理思緒。」Melanie說,為一個個鏡頭抹走塵埃,想來也是件頗治癒的事。
舊皮篋盛載香港歷史
照片展分為五個部分,當中屯門、中環及油麻地的照片相當吸引,Melanie解釋,羅蘭士嘉道理之所以經常往來這些地方,一來因為他創立的中華電力鶴園發電廠在油麻地附近,從加多利山住宅回到發電廠過程中,這些九龍小人物就在身邊擦身而過,「其實他對普羅大眾的生活很觀察入微,例如1960年代,當年港英政府規劃九龍交通和海濱空間運用,因為當時港島已有維園,但從九龍過去港島哪有今日方便,大眾工作辛苦,卻沒有大型公園休息,所以他便建議尖沙嘴海濱應留作休憩用地。」Melanie說。
屯門青山灣一帶昔日風景也是他的拍攝對象,帆船曬帆、渡輪泊岸、漁民編網賣魚,因為當年他在屯門擁有一座別墅,每逢周末都會與家人回去,有時更會招呼達官貴人。
加上他負責屯門大欖涌興建水壩和引水道,經常到場視察工程進度,當中還有不少有趣插曲,羅蘭士嘉道理曾在一次接訪劍橋大學訪問透露,「大欖涌水塘是香港戰後最大型基建,當年政府缺乏資金,羅蘭士嘉道理成功低價中標,但公務局局長叫他放棄,認為本地薑能力不足,他卻堅持不退出,時任港督葛亮洪倒願意讓他一試,最後成功於五年內完成。」而工程進行期間,他在水塘旁邊興建臨時員工宿舍,方便工人工作。
其實留意基層弱勢,多少與他經歷有關,1937至1938年間,他曾助數以萬計從德國、奧地利、俄羅斯被迫害的猶太難民逃到上海,日本侵華時香港淪陷,他與家人曾被關押在集中營,受牢獄之苦,這段日子造就了他對人寬宏大量的個性,並透過機頭理解普羅大眾生活,成為今日重要歷史記錄。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眼香港」展覽—羅蘭士嘉道理鏡頭下之1950年代香港
日期:即日起至 10 月 4 日
時間:上午9時至晚上8時
地點:中環大會堂低座一樓展覽廳
查詢:www.hongkongheritage.org/Pages/news.aspx?post=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