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戲迷或者對歷年的奧斯卡入圍及得獎電影非常熟悉,但相信這些電影以外的頒奬禮趣聞就不是人人知曉!今次編輯部趁第8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開幕在即,特別挑選了10項有趣的冷知識跟大家分享。當中你又聽過幾多個呢?
1
於洛杉磯Hollywood Roosevelt Hotel舉辦的第一屆奧斯卡(1929年),與其說是頒獎典禮,其實更像一場隆重的私人晚宴。有趣的是,當時的宴會並非只讓電影業界人士或工作人員參與,而是以售票的形式招募參與者,每張票價為美金$5(相當於2017年的US$70),吸引了約270名賓客參加。
當年的得奬者在典禮舉辦前三個月已接獲領獎通知,獎項種類亦比現時少很多,合共只頒發出15個奬座,因此整個頒獎程序相當簡短,只需時十五分鐘就完成,是唯一沒有任何電台轉播的一屆。直至1953年,頒奬禮才首次在電視上播放,自此入場卷亦不再售予公眾。時至今日,總共有200個國家可以收看直播!
2
從2002年起,奧斯卡頒奬禮就一直在荷里活的Kodak Theater(或稱Dolby Theatre)舉辦。雖然會場大得可容納3,332位觀眾,但每年難免有賓客缺席。為使直播時畫面更震撼,大會會以時薪US$125聘請空位填補員(Seat-fillers)來代坐,填補缺席或暫時離席的賓客以營造全院滿座的效果!既能賺錢,又能親身到場與巨星見面,更有藉口為自己悉心打扮,這些機會果然不是我的…….
如果想知道關於更多seat-fillers的資料,可瀏覽:《How to become a seat filler》
3
有奧斯卡迷指出,昔日頒獎嘉賓公佈得獎者時總會說:And the winner is…”,但這句台詞自1989年起續漸被棄用,並改為:”And the Oscar goes to…”,大概是希望沖淡「比賽競逐」的氣氛,避免強調Winner而令落選者有感被冠上Loser之名。
4
我們不難想像得奬者手執奬座時「輕飄飄」的興奮心情,但大家一定無法體會單手捧著金像的沉重手感。原來每個高13.5吋的奬座,重8.5磅,由鍍金的不銹鋼金屬鑄造。(註:昔日的奬座曾以鋪上24K金的青銅鑄造,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礙於金屬出現短缺,該時期有三年是以塗上金色的石膏所取代)。
頒奬禮的正式名稱其實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項」(Academy Award® of Merit),但普羅大眾一般愛稱之為奧斯卡,全因奬座上的戰士人像名為Oscar,原因眾說紛紜,但大眾普遍認為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簡稱The Academy)的執行董事Margaret Herrick為紀念她的叔叔而命名,而這個「乳名」一直到1939年才正式被大會採用。
|奧 斯 卡 奬 座 小 檔 案|
– 設計者:MGM 美術指導 Cedric Gibbons
– 第一位奬座製作人:雕塑家 George Stanley
– 多年來頒發過的獎數量:3,048
– 製作時間:需時三個月生產50個
資料來源:奧斯卡官方網站、Mashable
5
自1951年開始,The Academy指明得奬者不得將奬座出售或抵押,或者只能把奬座以象徵式US$1售予大會。而得奬者可以禮物或遺贈的方式,把雕像轉贈予受讓人或財產繼承人,但他們獲得後也必須遵守此條款。
6
大家一定也覺得如此難求的奬座,既是最高的榮耀也是能力的肯定,帶回家就必定安放在最當眼的位置,讓每位拜訪的親朋好友也能分享這份喜悅。事實上,原來它們在不同的巨星家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奇怪待遇」。例如Kate Winslet就把它放在洗手間,希望家中的訪客及家人也有機會一嘗拿起獎座的滋味;Christian Bale則把它送給女兒處置;Jennifer Lawrence為了不讓探訪的朋友感到有距離感,決意將它放在父母家中。
7
講起奧斯卡奬座,大家應該還記得2015年送贈予落選提名人的Lego奬座吧?想當年,Felicity Jones、Bradley Cooper 、 Meryl Streep、 Clint Eastwood及Emma Stone等合共20位名人雖然與「小金人」無緣,但卻獲得由紐約Lego藝術家Nathan Sawaya製作的積木奬座。出自Nathan手筆的作品一直備受矚目,當中包括重塑經典名畫Mona Lisa和Venus de Milo雕像。
8
雖然李安早於2001年就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名單,但一直到2006年才憑電影《斷背山》獲得最佳導演奬,而他更是首個白人以外的奧斯卡最佳導演!
9
非裔美國演員Sidney Poitier憑電影《 Lilies of the Field》獲得1964年的最佳男主角,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最佳男主角,證明才華實力跟種族絕對沒有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