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OOD for MOVIES 李厚道醫生談電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In the MOOD for MOVIES 李厚道醫生談電影

k170122ann-076-1
k170122ann-127

人生如戲!光影世界是人間悲歡離合的縮影,其吸引之處,除卻將人類複雜、矛盾的情感具體呈現,最重要的是,躲進漆黑的電影院,那兩小時的忘憂,為疲憊的身心靈療傷。具心靈療癒作用的作品,在戲劇歷史洪流中數之不盡,作為精神科醫生兼電影狂迷的李厚道醫生,認為電影世界不僅是個夢工場,當中訴說着無數人生的抉擇,牽起千頭萬緒,更可以成為與病人的溝通橋樑,牽動心靈,今天來讓我們一起談心說戲。

集體靜觀活動

某個星期天,約了李醫生在百老匯電影中心附近的咖啡室見面。甫坐下,他就雀躍地問筆者︰「你看了《La La Land》未呀?很久未看過一齣那麼出色的歌舞片了,結局有點sad,但男女主角總算各取所需,相信很多人會有共鳴……」李醫生果然是位終實戲迷呢。電影與精神醫學,驟看半點也扯不上關係,不過對於李醫生而言,光影世界可說是人類研究所,從小到大接觸電影,讓他不知不覺走上精神醫學之路。「我細細個已鍾意看電影,年幼時不會經歷『俾人飛』、被出賣,慢慢知道人有很多種,因為電影可以增加你的同理心,當然讀精神科不只因為電影,但看戲看得多,讓我深刻感受到人是很有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爾虞我詐、搖擺不定、人的信念、側隱之心……很想規探人腦在想什麼,讀精神科可算最適合。」

本以為精神科醫生喜歡的電影,多跟醫學或者情緒病範疇有關,原來亦不盡然!他哈哈大笑︰「其實我都『幾濫』!可能我的興趣在於研究法醫精神科學,所以特別喜歡驚悚、懸疑、探討人性片種,主流或小眾電影都會看。我覺得入電影院是個集體的靜觀活動,感覺很奇妙,相比在家中看DVD,那種享受是無法取代的,所以最爛的戲我都不會離場,就算爛片都放了許多心機。」

k170122ann-076

入電影院除了紓壓,有時也可為李醫生與病人打開話匣子,臨牀上,他遇過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病患,談電影有助破冰。「曾有位讀國際學校的日籍女生被『挾着』來看我,她厭食、?手,情況頗嚴重,最初她不肯說話,我問她讀什麼科,有無讀電影,有無電影可推介給我?她話她最鍾意《月黑高飛》,然後我跟她同時間道出戲中一句經典對白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 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那一刻我們就click着了。慢慢傾談下,原來這女生的夢想是入讀著名電院學院,成為奧斯卡首位華人最佳女導演,但其父曾說如果她入不到Ivy League,就會用新買的雷球棒打死她,一潑冷水淋下去,這女生當然感到悲傷又絕望。」

今天的青少年不愁生活,不缺物質,父母安排一切,他們失去了自由、存在的意義,自我價值偏低,因此易衍生情緒問題。「青年人多數鍾意看電影,因為大家都鍾意發白日夢,這是個橋樑,當大家混熟了,治療關係才可以開啟。」說到底,都是互信關係,「並非俾幾多粒藥,或加幾多劑量可以取代的」。

病人叫我看的戲

適當的電影許多時可為心靈療傷。李醫生憶述有位女士約五十歲,患抑鬱症,她從事半藝術工作,有strong opinion,因為跟新波士有意見,她認為自己交足貨,卻經常被人banned,所以很不開心。「她來了三四次後,開始有好轉,她知我有寫精神醫學及電影專欄,有次問我有無看過《鋼鋸嶺》,我話未看,叫她給我一星期時間,因為我很想跟她傾這套戲。看過這套戲,我很明白她為什麼邊看邊哭。戲中的主旨是講信念,她深同感受,覺得很有治療感。戲裏戲外,有些人都是堅持的,她說她會拿緊這宗旨做人,但現實中總有妥協,如何平衡才是關鍵。我想講的是,精神科不僅是看病,跟病人的關係是超過個病的,建立互信關係,比單用藥物更重要。」

在精神科、心理學中很多時病人會面對死亡恐懼,不少人選擇迴避,然而當死亡殺到來的時候可以措手不及,一些探討死亡、討價還價的電影,絕對有治療力量,特別是對跟癌魔搏鬥的病人,就此李醫生推介他的心頭好──《如果世界沒有____》。電影講述男主角的母親因患癌過身,豈料他自己亦不幸患上腦癌,為了續命,他遂與魔鬼交易,續命一天的條件,是每天在其生命中抽走一樣東西,首先是電影院,隨之是電話、時鐘,最後他身邊僅餘一頭貓,這貓是主角跟亡母的唯一記憶,最後他也沒有應承魔鬼,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可以續命,但失去跟父母、朋友的回憶,顯然是痛苦過生存。戲中的魔鬼,其實只是男主角的黑暗面。

談起恐懼,不期然讓我想起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來到生命盡頭,少年PI終能擁抱在海中相依為命的老虎Richard Parker,道出電影主旨「克服恐懼的方法,是擁抱恐懼」,本以為李醫生必定看過這套戲,豈知他搖搖頭︰「其實,我仍在考慮是否觀看(笑!),因我十幾年前已經讀過原著《Life of PI》,就是原著寫得太好,可能先入為主,唯恐電影難以媲美,另一方面我很欣賞李安導演的才華,怕看了電影,若有缺失,會破壞對他的印象。」原來,精神科醫生也會面對兩難局面!

k170122ann-030
k170122ann-049

《花樣年華》是最愛

華人導演之中,除了李安,還有一位是李醫生的偶像,他就是王家衛,《花樣年華》更是其至愛,說着,他從袋中拿出珍藏,仔細地為我們解構《花》的劇情︰「我幾乎買下所有關於此電影的產品,看了十幾次,戲裏每個鏡頭、場景,都是一幅充滿藝術美感的照片,其實,王導演很多電影都是講得不到的愛,這是其中之一,很喜愛它的subtle,尤其是描繪周慕雲及蘇麗珍兩人的心理變化,感情點滴滋長,兩人角色扮演的一段戲,拍一拍肩、扭扭腰肢,舉手投足都在做戲」。

戲中周想含蓄地追求蘇,雖知大家對對方都有意思,無奈蘇有太多枷鎖,感情無疾而終。看過此戲的人也會記得最後一幕︰周終按捺不住,獨自一人走到吳哥窟,對着一個樹洞,盡訴心中情。李醫生呷一口咖啡,感慨道︰「看到那場戲時很感觸,假如當時他可以接受心理輔導,或者他餘生就不用那麼鬱結、潦倒。從心理學角度,他很需要釋放這些情緒、鬱結(catharsis),就像一顆大毒瘡,定要忍痛將其刺穿才會康復,他卻只能將秘密藏在樹洞裏。當然,這亦反映周的人生頗可悲,因他身邊連一個可以真心傾訴的朋友也沒有。」

常覺得喜歡電影的人多是性情中人,而要成為一位出色的精神科醫生,也總帶着一點知性因子,兩者原來不謀而合呢。

k170122ann-040

好戲推介

經典作品之共通點,就是即使翻看無數次,亦會有盪氣迴腸之感!
着李醫生揀選至愛,實在難倒他,最終他「精選」了以下作品︰

電影︰

《Two days one night》

簡介︰故事講述一名工廠女工(由法國女演員Marion Cotillard主演)突然患了抑鬱症,因要服藥治療,無法上班,缺席一段時間後,老闆慫勇工人投票,將女主角解僱,支持的員工便可分到額外花紅……於是,在兩日一夜間,患病女主角要逐家扣門說服同事,讓她留低,當中有討價還價,展露很多人性……

推介原因︰情緒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者一直受到社會不同程度及形式的標籤,這套戲探討很多話題,如資本主義、工人階級、職場欺凌等等,很有啟發性……李坦言,「很多時病人求醫,叫我在claim form中別寫情緒病,俾病假都唔要,指費事被人事部知道有流言蜚語,可見,社會對情緒病患者的標籤問題頗為嚴重,希望透過不同的電影作品,可讓大家有所反思,改變觀念。」

《Blade Runner》

簡介︰改編自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在人類與複製人難分的未來世界,由夏理遜福主演的Deckard,一直以獵殺作反複製人為己任,偏偏卻愛上機械人女友,諷刺的是一直追殺異類的他,最後發現自己竟然也是複製人,引發身份危機。

推介原因︰由著名大導演Ridley Scott執導,他擅長描寫人性矛盾,雖已是1982年的作品,今天看來依然戲味十足。男主角一直獵殺復製人,卻沒看看自己是什麼人,正如很多精神病患,都在「自己呃自己」,他們抑鬱、被人欺負、講壞話,但從來無self-reflection,沒看到自己個性的缺點,或對人、處事態度,作為精神科醫生,引導他們反思自己是治療關鍵。

美劇︰

《Black Mirror 3》, “Nosedive”

簡介︰在未來的網絡世界中,人的價值、身份認同在於陌生人的評分。劇中每人手中都有一部手機,一句說話、一個眼神,別人就可給你打分,愈高分就可吃到美食,買到靚衫,低分就是社會的失敗者,被人唾棄,故事由女主角決定參與「好友」婚禮開始,過程中講述這位女生如何由追分族到清醒回歸自我,每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性及道德價值,試圖表達當代科技對人性的利用、重構與破壞。

推介原因︰社交平台的posts愈多人like,愈多followers,就代表愈有價值,愈得到認同,已是今天社會現象,若人的價值持續建基於虛擬世界中,恐怕患情緒抑鬱病症的人只會愈來愈多,此劇絕對可給大眾深刻反思。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