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海洋 《鯊魚與人類》藝術展覽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消逝的海洋 《鯊魚與人類》藝術展覽

23.06.2017
何兆基的作品《告解室》,以鯊魚鰭的造型為參照,是一個彷如囚牢的金屬雕塑結構,雕塑置於海面,人立於其中, 易地而處,反思自身對其他物種之遺害。

我們常言,自然與人類共生共滅,環保也成了世界趨勢。但這個概念仍不免以人類的福祉與未來出發,萬物生靈仍在我們的視野以外。即將舉行的藝術展覽《鯊魚與人類》曾巡迴世界各地,以繁盛的藝術形態展示鮮明的主題,亦提醒傲慢的人類文明,該重新思考與自然的關係。

ling-jian_500-million-years-of-being_2017_image-courtesy-of-parkview-arts-action-4

扭轉觀念

展覽由僑福藝動策劃,此次移師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更邀請了本地藝術家何兆基、陳佩玲(Peggy)及唐偉霖參與,加入本地的聲音。展覽原是《保護鯊魚》的國際藝術巡迴展,展覽名字現為《鯊魚與人類》,足以顯示自然與我們原屬平等的關係。藝術家的創作難免主觀,他們如何以個人的眼睛,來重塑寬廣的海洋?

鯊魚彷彿距離很遠。我們是怎樣想像鯊魚的?在各種流行文本裏的鯊魚,也被塑造成凶猛殘暴,與人類為敵。事實上,鯊魚的生命被逐漸湮沒在人類的文明裏。何兆基創造了以鯊魚鰭為造型的金屬雕塑,立於海上,然後讓自身走進雕塑裏,形同囚禁。他說到:「我沒有採用陌生的形式,而是沿用慣常的形式來表達這個主題。」因此,展覽開幕時,他亦將低頭立於雕塑裏,以行為表演的方式表示易地而處的觀念,續以攝影展示在展覽場內。

「這個作品有三重象徵。第一,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對鯊魚的認知來自如《大白鯊》的電影,印象是凶殘。若你問我們對鯊魚的感覺,大多會是恐懼。」當他因獲邀請參與是次展覽,便作深入研究,搜集有關鯊魚的資訊,他亦因此對鯊魚的觀感徹底扭轉。「從環保組織的數字上看,每年被人類捕殺的鯊魚多達七千萬至一億。」扭轉的,不單是個人對鯊魚的觀念,更是人與鯊魚的權力位置。

何兆基的作品《告解室》,以鯊魚鰭的造型為參照,是一個彷如囚牢的金屬雕塑結構,雕塑置於海面,人立於其中, 易地而處,反思自身對其他物種之遺害。
何兆基的作品《告解室》,以鯊魚鰭的造型為參照,是一個彷如囚牢的金屬雕塑結構,雕塑置於海面,人立於其中, 易地而處,反思自身對其他物種之遺害。

藝術介入社會

何兆基的作品遂以鯊魚鰭造型的雕塑充當大鐵籠,囚禁人類,顯示逆轉之狀。「另一重意義是讓鐵籠成為告解室。當我走進去低頭,猶如告解人類對其他物種的殺害。」因此,作品亦名作《告解室》。

藝術家如何展示鮮明的社會議題,是一道永恆的難題。藝術形式如何不被主題掩蓋?陳佩玲則認為,藝術的作用,是以另一角度來呈現現實狀態,讓觀者更容易接受與留下印象。她這次的作品《究竟的彼岸》在房間裏投射了萬花筒的世界,其中的影像碎片,全是鯊魚,或海洋生物的不同部分,分崩離析。她強調,作品並非獨立的雕塑與裝置,而是形塑一個空間,來讓觀者進入如此世界。「人與自然是環環相扣。即使是很微小的行為,也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嘗試以較抽象的方式來塑造一個空間,表達事物與你的關連。」雖然萬花筒的世界充滿吉光片羽,惟她強調情感較視覺更為重要。「而萬花筒的旋轉影像,既代表自然循環,亦象徵了佛家的輪迴。」

陳佩玲的作品《究竟的彼岸》,作品以人、鯊魚和海洋的關係,透過拼貼手法製作標本,將三者的不同元素以圖像分割、重構和融合。
陳佩玲的作品《究竟的彼岸》,作品以人、鯊魚和海洋的關係,透過拼貼手法製作標本,將三者的不同元素以圖像分割、重構和融合。

《鯊魚與人類》
日期:6月29日至9月下旬
地點:香港海事博物館
票價:$30*
查詢:3713 2500
*長者及學生半價優惠

artist-picture_peggy
(圖片由主辦單位及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