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就是念舊。今年一月一日《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最觸目的必定是謝霆鋒的《活著VIVA》,還有陳奕迅與林海峰的一段「叱咤三十回憶Medley」。網絡上人人瘋傳,你一句我一句「嘩,好睇到感動」、「嘩,咁先係頒獎典禮!」回一回神,《活著VIVA》已是17年前的流行歌。故事說到結尾,原來就如霆鋒的舊歌《回憶是倒鏡裏的公路》,網民拍案叫好,只不過是在倒後鏡看到的千支街燈向後逃。
看着2017年度「專業推介 叱咤十大」的十首金曲,聽過的歌一半也沒有。流行音樂頒獎禮為何變得不流行,只剩下集體回憶?還有曾經全城關注的港台、無線及新城的頒獎禮,又為何默默地消失在大眾的眼前?
入場聽新歌?
兩名七十後,鍾承志(Tony)與許志威(阿威)是香港樂壇的忠實歌迷。由2000年開始,他們無間段地每年到現場睇叱咤。去年二人在Facebook成立 「廣東歌Fans應援事件」專頁與網民分享回憶。
Tony翻看每本珍藏的叱咤場刊時,表示有些得獎歌手的感言依然歷歷在目。「當年叱咤真係好好睇!」十七年過後,叱咤又變了多少?「依家睇叱咤一定無以前咁狂熱。以前係全年聽咗好多歌,入去聽最hit十首。最近一兩年,大部分係聽新歌。例如Supper Moment、C AllStar、Rubberband,發現佢哋頒獎禮唱live好好聽,返轉頭聽返啲新嘢。」
歌手上台領獎,觀眾卻反應不大。Tony與阿威選擇繼續到現場參與頒獎禮,更多的其實是情意結。「我有時會氹自己,陳奕迅都有嚟唱啦,我都睇埋啦。」二人認為這個轉變未必是樂壇的錯,而是年代的問題。
我們也曾經肉緊過
八九十年代,電視是觀眾接收音樂資訊的主要途徑。每逢年尾,一家大細也把頒獎禮當娛樂節目收看。Tony稱他當時看電視直播也看得「肉緊」,特別在譚詠麟與張國榮,這兩位歌王的爭霸年代。「兩邊歌迷做不了朋友,睇完頒獎禮第二日返學校傾,真係會喺課室鬧交。點解又係譚詠麟呢?」九十年代,「四大天王」時期也有相似的情況,劉德華歌迷最氣結,劉華有一段時間總是落空,年輕人每場頒獎禮也看得緊張。
阿威同樣由八十年代開始留意本地樂壇。「當時會睇電視,所以比較關心無線頒獎禮。而且無線每年有四次季選,好似追劇一樣追到年尾。」那是還沒有YouTube幫大眾串流不同的年代,要看新曲MV只能「捕住」電視節目。他笑言那些年的平安夜,無線會通宵播放四十首當年在季選中入圍的MV,自己便跟朋友一邊玩通宵,一邊聽歌。
以前每年要hit一件事,只需要在電視不斷播。現在,歌手不一定要上電視節目宣傳,四大唱片公司因版權問題,旗下的歌手絕跡無綫電視台。全球網絡一體化,觀眾開始遠離廣東歌。可幸的是,叱咤依然是香港人討論本地樂壇的話題,到底這三十年的魅力在哪?
叱咤曾是潮流標記
商台的頒獎禮由1988年度成立。每年不論樂迷還是歌手也公開表示叱咤頒獎禮一票難求。以往,阿威與Tony習慣使用信用卡積分換票。Tony笑指當年要「請半日假,不停打電話」才能成功訂票。到底叱咤有什麼魅力?
阿威認為叱咤著重音樂味及創作味,不只計算受歡迎程度。例如在1990年度,商台曾頒發男歌手金獎予倫永亮,而非當時漸露頭角的四大天王。在九十年代商台也大力支持獨立樂隊,如Anodize及LMF,宣揚流行音樂以外的音樂類型。打着「重創意」的旗號,提攜新人,叱咤成為年輕人的潮流標誌。
曾現場參與港台、無線及商台頒獎禮,阿威認為叱咤最能讓觀眾投入。「港台與無線有廣告及新聞時間,在頒獎禮途中會突然暫停。但叱咤就一氣呵成,時間無限制,歌手講感受可以完整啲,觀眾都易投入。」
叱咤場刊 見證歷史印記
但最讓二人深刻的必定是叱咤的場刊。阿威直言:「我好鍾意佢個包裝,成件事好吸引!」這17本叱咤場刊,每一本的設計也別出心裁,例如2002年度的遊戲冊、2004年度的唱片圖鑑、2012年度象徵土炮的火箭場刊,還有2003年記念林振強、張國榮與梅艷芳的特稿。「2003年度嘅叱咤好傷感好dark,當年梅艷芳在12月30日離世,商台兩日之內做咗張紀念卡放入場刊。好感動,亦都覺得好珍貴。」
細閱場刊,內裏集合了當年的叱咤上榜歌,與曾發行的唱片資料,彷彿在拜讀香港樂壇年鑑。不難發現在千禧年初,歌手們即使是新人也十分重視發表唱片。 2001年度的16組新人包括Twins、何韻詩、周杰倫、傅珮嘉等,全都有出唱片。然而今時今日,無論新人還是年資較深的歌手推出一兩首數碼單曲也足以獲獎。大碟買少見少,場刊自然未能補上唱片年鑑。
看頒獎禮是情意結,聽廣東大碟也是情意結。二人翻看收藏既是興奮,也同時慨嘆「之後仲有無人會做碟?曾經風光過嘅行業,會唔會二十年後就消失?」
場刊保留了昔日樂壇的光輝,在社交媒體上總得到許多共鳴,但Tony卻慨嘆香港人對樂壇總有古怪的想法。「大家都話回憶好珍貴。但新人出來就話表現差,老前輩出來又話阻住地球轉。」珍惜不代表活在回憶中,為何不能真金白銀再次支持本地唱片業?
樂壇下一步應怎樣走?
Tony表示其實大家也明白頒獎禮「新嘢無人睇」。今年港台的《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甚至只在一個星期日的下午無聲無息地舉行。獎項花落誰家,無人關心,港台卻留力舉辦金曲40周年音樂會,邀請譚詠麟、肥媽、太極樂隊等殿堂級港星坐陣。與今年叱咤一樣,集體回憶勝過流行文化。
果然,香港人就是念舊。
一個流行音樂頒獎禮變得如此弱勢,主辦單位又如何改變眼前薑局?「或許要推倒重來。」這是Tony與阿威深思過後的回應。「現在的頒獎禮還是用20年前的方法創做明星,唱片公司依然要靠一個叱咤金獎去提高歌手身價。」
獎項背後充斥着唱片公司的山頭主義與樂壇的潛規則,彷彿蓋過了音樂本身的素質。為何香港不能辦一個像台灣金曲獎般具公信力的大型頒獎禮?
「其實不只台灣,例如美國的葛萊美獎、英國的全英音樂獎,日本的Oricon公信榜等,都是由專業評審組織去評核當年的作品,但香港就沒有。當然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或CASH金帆音樂獎可以算有公信力,但始終未能入屋。在香港看不到這樣的行業大事。」
廣東歌的情意結
讓樂壇頒獎禮重生的路看似遙遠,但作為樂迷能做的就是繼續買唱片,繼續聽廣東歌。由八十年代開始陪伴着本地樂壇經歷高山低谷,Tony與阿威說這不是堅持,而是生活不能失去廣東歌。
「廣東歌在我們成長的年代都好厲害,全球華人都聽,連韓國及台灣唱片公司也會發行。現在卻反轉了。為何我們有好嘢不去珍惜,而去聽其他歌?」
說到底也是情意結,但當我們只活在回憶中,再過十年,新一代的香港人還會對頒獎禮產生情意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