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ree 全新展覽】像畫一樣的樂譜 細閱音符動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Artistree 全新展覽】像畫一樣的樂譜 細閱音符動態 

180320_samson-young_fb-og
楊嘉輝是「Notating Beauty That Moves – Music at an Exhibition」的共同策展人
楊嘉輝是「Notating Beauty That Moves – Music at an Exhibition」的共同策展人

音樂化成樂譜,猶如將聲音圖像化。閱讀樂譜,就像觀賞音符在紙上跳動,在樂手演奏之前,已能感受音樂的動力。香港小交響樂團正在太古坊ArtisTree舉辨「Notating Beauty That Moves – Music at an Exhibition」展覽,由本地著名藝術家楊嘉輝及楊陽共同策展,展出不同種類的樂譜,讓公眾欣賞作曲人編寫樂譜的心思。

樂譜的動態美學

展覽沒有中文名字,但若果我們嘗試翻譯,可譯作「欣賞音樂流動的美學」。策展人之一的楊嘉輝也是一名作曲人,他自少便喜歡研究樂譜的視覺美,「我一向喜歡欣賞樂譜的樣貌,有些樂譜看似很乾淨,但仔細看能見到音符的律動。」

這一次展出的樂譜有部分以圖像記譜(graphical notation)的方式撰寫,這種方法有別於傳統「五線譜」及音符的記譜方式,作曲家可以透過點與線、文字,甚至漫畫記下樂曲。

美國著名作曲家John Cage的樂譜《Aria》
美國著名作曲家John Cage的樂譜《Aria》
希臘作曲家Anestis Logothetis是圖像記譜學的先驅之一。1968年的作品《Sublimationen》反映了他豐富的視覺想像。
希臘作曲家Anestis Logothetis是圖像記譜學的先驅之一。1968年的作品《Sublimationen》反映了他豐富的視覺想像。
策展人之一的楊嘉輝分享了他的「音景寫生」(soundscape sketches)作品,此系列名稱為《Landschaft》。
策展人之一的楊嘉輝分享了他的「音景寫生」(soundscape sketches)作品,此系列名稱為《Landschaft》。

楊嘉輝指早於中世紀後期開始,音樂家已嘗試以這種方式創作賞心悅目的樂譜,可是,圖像記譜在現今的音樂圈中不算是潮流,香港亦不常見有作曲家以此方式記譜。但當看到圖像樂譜的美,確實會禁不住欣賞作曲家的創作力。

除了樂譜以外,展覽亦有不同展品,如聲音寫生、樂譜上的彩繪、短片、畫作等等。楊嘉輝認為樂譜中的音符動態,與畫作呈現的效果一樣,放在同一展覽中,可加強視覺效果,「我不會刻意區分它們的類品,任何作品也可放在一起回應展覽主題。」

即場演繹樂譜

視覺上感到滿足之餘,展覽也有多場音樂會演奏樂譜作品。樂譜記錄了作曲家的想法,那麼演出便會變得公式化嗎?楊嘉輝肯定地說︰「雖然有樂譜,但表演者仍佔一大部分。」樂譜設下了樂章的框架,演奏者便從中加插個人風格。「平日聽音樂,我們只把功勞歸於作曲家,但例如是次演出中,有一些樂譜只有幾條線,音樂人要將它變成音樂,需要很大程度的即場創作。因此,表演者是樂章的共同創作人。」

走入展場,你會看見中間的一個圓形陣,楊嘉輝說,這是音樂表演的區域。雖然音樂會並非每分每秒也舉行,但平日也有音樂人在場內進行公開採排,整個過程也是刻意地「被看見」。觀眾可以自由決定看演出,還是直接越過演區欣賞樂譜。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滿足,正是音樂所帶出的節奏、律動與色彩。

(左)曾翠薇《Uncertainty 不確定》, 2009 (右)John Cage《Variations No.1》, 1987
(左)曾翠薇《Uncertainty 不確定》, 2009
(右)John Cage《Variations No.1》, 1987
高志強《大角咀重建》, 2009
高志強《大角咀重建》, 2009
Morgan O’Hara的《Live Transmissions》系列於音樂演奏期間,以鉛筆在紙上追蹤音樂家的運動軌跡。
Morgan O’Hara的《Live Transmissions》系列於音樂演奏期間,以鉛筆在紙上追蹤音樂家的運動軌跡。

《Notating Beauty That Moves – Music at an Exhibition》
日期:即日至 3 月 29 日(逢星期一關閉)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8時(即日至 3 月 22 日)、 中午12時至晚上 9時(3 月23 日至 3 月 29日)
地址:鰂魚涌英皇道 979 號太古坊康橋大廈 1 樓 ArtisTree
費用: 全免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