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得主是《樹大招風》的三位年輕導演,三人上台領獎致謝時都提到鮮浪潮,感謝它引領他們走入電影工業。已經發展了十年的鮮浪潮,耕耘有成,為影圈培育了不少新人。今屆鮮浪潮短片節剛經歷大變動,由藝術局舉辦開始變成自資經營,不變的是它們仍希望保持鮮浪潮的活力。
獨立營運
在獲得藝發局十年的支援後,由導演杜琪峯發起的鮮浪潮短片競賽及國際短片展,現在開始進入獨立營運的過程,「十年往往是一個階段,」現為鮮浪潮副主席的舒琪說,「在藝發局的管理下,即使我們想改變,可能都需要一、兩年時間才有機會實行。我們希望鮮浪潮真正能做到名副其實,是有年輕活力的,所以杜琪峯先生與我也覺得可以獨立運作。」
過去由藝發局主辦,現在鮮浪潮即使希望獨立,仍需要一段時間,「有五年的時間讓我們去學習,這五年間藝發局給予我們的資助會按年減少,而我們也會開始嘗試籌集資金。」舒琪對這做法感覺正面,而鮮浪潮在未來亦可以聚焦於他們的發展方向。
數碼時代
在四月初剛結束的今屆競賽短片中,觀眾可以看到更新中的短片面貌,「我們希望提升參賽短片的質量。」舒琪說,從2005年開始時,仍有參賽者採用16mm菲林拍攝,直到現在全部數碼化,電影拍攝的技術需求不斷變化,而鮮浪潮亦不斷改變參賽的方式以及支援,希望讓作品呈現更專業的面貌。競賽部分從一開始透過有電影相關科目的院校招募及支援參賽者,到有專業人士作指導老師個別支援並增設公開組,現在的鮮浪潮則需要參賽者主動提交計劃書,經過兩輪評審後方能入圍,獲得資金,並可以參與為所有參賽者而設的針對性工作坊。
「一些鮮浪潮過去的參賽者及業界人士,會在工作坊提供協助,他們的經驗及語言都會更貼近參賽者。」在後期製作例如英文字幕上,主辦方會提供協助,讓短片更方便參與其他國家的比賽或影展,而參賽短片亦會減少,讓資源更為集中。
「短片與長片的製作難度分別很大,無論在叙事或拍攝規模上,創作短片的人要拍攝長片,仍需要很多學習。」舒琪亦認為,近年許多新晉長片導演都是拍攝短片出身,累積經驗,而短片拍攝亦可以讓創作者可以真正從創作出發,用電影本身去爭取觀眾的信任。「例如《樹大招風》的導演許學文,他是參加第一屆鮮浪潮的,他捱了十年;《一念無明》導演黃進則需要三年時間。」
「我希望短片節可以讓更多觀眾看到這些短片作品。」舒琪說,接受到觀眾的評價,可讓創作者更了解電影作為一種專業的創作,應如何進步,及如何保持認真的創作態度。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短片聯盟
在學院接受專業訓練及以短片作訓練,是世界電影從業員的趨勢。鮮浪潮短片節有國際短片的觀摩部分,選片多數來自各大電影節推介及CILECT。CILECT又名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s,成立於1955年,是國際各主要電影及電視製作學院的聯盟。它們每年會將各成員學院代表的短片作品,寄往所有成員學院,並通過投票選出當中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