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熱話】紙本不再?還是轉戰沙場?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周末熱話】紙本不再?還是轉戰沙場?

29.07.2017
culture01

壹週刊賣盤,飲食男女停刊,書展完結棄書如排山倒海。傳媒寒冬,紙本沒落,是時勢使然,還是文化凋零?在急於落下終局定論以前,新聞人區家麟榆林書店徐小姐、還有致力推銷文學的關夢南先生則各有對策,回到各種紙本截然不同營運模式,對症下藥,應對新局面。

網媒-跳出資本局限

區家麟認為網媒有望跳出傳統主流媒體的資本局限。
區家麟認為網媒有望跳出傳統主流媒體的資本局限。

紙媒紛紛轉型,新聞發放的影響成為大眾最根本的憂慮,深度調查會否資源短缺,網媒生態是否只養活廉價新聞?區家麟以對媒體架構與新聞生產系統的認知,認為網媒發展仍然有許多空間:「紙媒跟網媒的分別是,網媒入場門檻低。電子傳媒固然更高,但報紙亦然,要維持印刷、行銷,還有整體運作無論資金與空間要求都極多。網媒在這方面,在這個世代有先天優勢。」他指出,這種資本需求,結果落入資本家亦即淪為商業機構的操作,受市場環境操控。「以往我們認為新聞尚有一定往度的自由,是由於我們感到商業廣告選擇性投放的壓力沒那麼大,社會較多元。因此紙媒跟主流傳媒本質上因資本的限制,令新聞自由很難彰顯。」

他舉例香港的主流傳媒老闆除了壹傳媒,基本上都有生意在大陸,這些都會成為無形的壓力和羈絆。這是為什麼在高度資本主義,商人主導的社會下,會導致新聞自由脆弱不堪。「網媒的入場門檻低,可能只有十個八個,甚至一兩個人,你做的寫的關注的議題至少在一定圈子會得到認同,甚至可以廣泛流傳。」然而他同時憂慮,網媒目前的問題仍在於沒有多少間找到可持續而且完善的商業模式。目前一些網媒只能依靠支持者的捐款,同樣是不穩定因素,然而正因為入場門檻低,可能一家網媒支持不下去,又會出現其他替代。「一雞死一雞鳴。可能一些響亮的名字會消失,但網媒不會死。」

區家麟作品《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揭示出媒體結構造成的新聞自由問題。
區家麟作品《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揭示出媒體結構造成的新聞自由問題。

然而入場門檻低同時,新聞質素參差卻一直為人詬病。「網媒是眾聲喧嘩的平台,喜歡情緒化,激烈的字眼,可能是暴露人性陰暗、本質的一面。好像大家不再需要高質素、精細的文章。我覺得這從來是世界本來的面貌。最多人看的還是飲食節目,報紙可能許多人都只看娛樂版。但既然有質素的報導一直在紙媒有空間,網媒一樣會有這樣的空間。」因此他認為在網絡媒體的大勢所趨下,網媒首先要在營運穩定的環境下發展,「讀者就要先摒除看東西不用錢的心態了。」

小書店-大書展之戰

culture01

讀者心態,有時很難直接用簡單數字表述。書展剛過,再次吸引過百萬人次入場,榆林書店的徐小姐卻在書展頭三天過去時,在Facebook專頁上發帖文,慨嘆書展人流比起往年驟減,加上後來星期日颱風襲港,黃金時段閉館半天,營業額大受影響。然而正因為同時為開業二十年,參與書展廿一年,她對書店發展仍然充滿寄望,倒是感到貿發局對書展小商戶可以提供更多支援或妥當安排。「對我們小書店而言,在書展可以接觸到這個數量的人流極為重要,因此每年我們都會十分用心去辦。」今年他們特別請年輕設計師為他們設計攤位,寄望之大,可想而知。然而頭兩天營業額跟往年對比銳減,因而不免感慨。然而Facebook專頁帖文旋即引來支持者紛紛聲緩打氣,他們收拾心情,整理好攤檔,推薦不同的書籍,準備接下幾天人流較旺的晚市,結果追回不少營業額。「今年明顯沒有了拉篋來買書的大陸客,但因為我們也不主打簡體書,影響其實不大。」但她質疑,書展如果要增加人流,為何入場票價不減反加?排隊人龍極長,在展場內人流卻減少?「颱風過後,門外人龍已在打蛇餅,但展場內人流卻不多,其實他們可以安排分散人流入場?星期日黃金時段錯失,也知道要趕開下一場動漫展,不能補回,但是否可以在下年打回折扣給我們這些長期商戶?在這樣的市況下,書展每年仍會微調租金,其實是否可加可減,而不是一味加?」為了這些不妥善的安排,小商戶在書展期間已舉行記者招待會,提出訴求。

她質疑政府理應推動或支援文化發展,貿發局也不應只顧賺錢。不少人留意到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八個單位,木製的攤位美觀愜意,香港書商都羨慕不已。徐小姐說到:「這就是有政府支持的分別了。」媒體紛紛報導書商在書展中賤賣散貨,徐小姐眼見周遭書攤和自己的取態其實都並非如此。榆林書店在書展攤位上展出的九成為新書,而且都不因某類書籍大賣而只入一類書,盡量為讀者提供多元化選擇,期望展示出獨立書店的特色,帶出書展百家爭鳴的意義。

文學-反高潮

culture02

同樣參加書展,以文學為主打的關夢南,在香港學生文藝月刊的攤檔連日報捷,逐天分析策略,戰意高昂。在家長只買補充練習的當下,他卻有不少家長客人光顧攤檔,「我們的銷量當然不能與補充練習的銷量比,但在文學而言,算是不錯的成果。」他形容,書展對他們最重要的意義,是帶來文學生客,可以接觸到更多平日很少機會接觸到的讀者。「我們因為有幾本文學雜誌,長久以來做過詳細的調查,發現香港的文學作者自己不看其他人的書的。」他舉例其中一個買最多書的客人,是從前詩會的友人,但沒有許多作品發表,卻對文學很有興趣。「我們最需要的,正是這些對文學稍有認識而想要知道更多的讀者。」他們更調查發現,新晉年輕作者的作品,要比已成名的作者的作品暢銷。年輕作者梁莉姿的《雜音標本》賣44本,作者親身在現場簽名除了吸引讀者亦吸引友人支持撐場。第二位賣30本的《死者,與她的島》同為年輕作者陳穎怡的作品。結果詩集總銷量比上年升近一倍。這種營銷統計給他們提供下年的推銷計劃靈感,「下年或購入更多台灣詩集,集中不同類型詩集為號召。」

在一眾紙本銷情銳減之際,他的《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香港小學生文藝月刊》及《大頭菜文藝月刊》今年所得客戶約多前年近倍,銷量料近800本。關夢南的營銷策略可見顯著成效,他總是相信,在文學而言,營銷方向比起載體轉型,是推動文學更重要的思考路向。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