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人物】港產片不死 導演黃綺琳:電影不關心人民便無意思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星期日人物

【星期日人物】港產片不死 導演黃綺琳:電影不關心人民便無意思

修畢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藝術碩士後,黃綺琳加入香港電視,撰寫開台劇《警誡線》劇本,後來ViuTV開台,她又參與《瑪嘉烈與大衞》的編劇工作。

【編按】港產片於九十年代最輝煌時期年產超過200部,回歸後產量驟減,「東方荷李活」之名漸漸褪色。2016年的62部跌至2017年的53部,可預計未來的產量會跌穿40部。

港產片產量持續下降,業界幕前幕後湧上內地拍大片,合拍片的票房輕易過億,坊間都擔心「港產片會有消失的一天」。不論是王晶的「只有華語電影」論,還是成龍「現在只有一種電影叫中國電影」的說法,都否決香港電影仍然存在。

「沒有港產片」之說不但再次掀起「港產片何去何從」的討論,亦令新一輩電影人重新檢視香港電影本土元素如何打破國界。香港電影真的要「搣甩港味」才可走向國際?

香港電影歷史悠久,由50年代歌舞片的葛蘭,70年代輸出Martial Art 哲理的李小龍,洪拳代表有劉家良,邵氏電影《獨臂刀》紅至日本;近代藝術代表有王家衞,荷李活甚至買下香港的《無間道》劇本拍成美版;日本名導是枝裕和以《十年》戲名重新編寫劇本,給新晉導演預言日本未來。如果完全否定港產片,似乎中國電影也談不了下去。

自從數年前「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推出,港產作品少了合拍片的商業味,多了人文關懷,對社會事件也有着墨。今屆(第四屆)大專組得獎者黃綺琳認為新晉導演多為電影學院畢業生,學的是法國新浪潮電影,比較理想主義,所以取材偏向社會性。她笑謂:「有人形容呢啲戲好『港台』,有啲導演好唔鍾意人咁講,覺得係笑個故事悶。我又無所謂,起碼好過TVB同亞視。我覺得許鞍華都好『港台』㗎!電影如果唔貼地,唔係關心本土人民嘅話,冇乜意思。」娛樂性與社會性非二元對立,重點是創作人對所處城市有觀察有體會,製作的電影才有血有肉,但黃導補充一句:「我都可以好商業嘅」。

修畢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藝術碩士後,黃綺琳加入香港電視,撰寫開台劇《警誡線》劇本,後來ViuTV開台,她又參與《瑪嘉烈與大衞》的編劇工作。
修畢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藝術碩士後,黃綺琳加入香港電視,撰寫開台劇《警誡線》劇本,後來ViuTV開台,她又參與《瑪嘉烈與大衞》的編劇工作。
太子街坊黃綺琳首部作品《金都》,靈感正是她家附近的婚慶商場「金都」。
太子街坊黃綺琳首部作品《金都》,靈感正是她家附近的婚慶商場「金都」。

地方色彩可國際化

只要作品真誠,小情小趣一樣可以引起世界關注。「我好鍾意印度電影Lunchbox(《美味情書》),講佢哋點樣運輸飯盒。呢樣係佢哋一樣好細嘅文化,我覺得好有趣,好特別;又例如《伊朗式離婚》、《伊朗式分居》好反映當地文化同宗教背景。呢啲戲參與好多影展,令好多外國人認識佢哋嘅文化。」2013年憑「鮮浪潮」短片《落踏》參與過意大利烏甸尼斯影展的她,發現當地有一大堆喜歡港產片的影迷。「佢哋好熟悉香港90年代嘅電影,又會留意香港最新上映嘅戲。我嘅畢業作品《赤鱲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都去過法國參展,佢哋對香港呢個亞洲城市好好奇。」中國市場的確好大,但放眼望去,世界更大。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出了多位「風格導演」,例如黃進、陳志發、譚惠貞等,取材貼地有共鳴。「唔夠資源,就會變得有風格。當製作費好充裕,大家拍出來可能反而好相似。」無米考起家嫂,無錢自然逼出創意。

碌人情卡拍膊頭,是香港電影的悲情浮世繪。計劃開初只贊助200萬,製作費緊拙,講述打棒球的《點五步》,好多羣演都靠大學生義務上鏡。拍電影人力物力不少,器材及場地租金、交通費、演員及工作人員薪水、後期製作費等,資金眨下眼就無。有見新晉導演個個十個煲得九個蓋,今屆大會把大專組資助金額增至325萬。黃綺琳媽媽得知後,反應諧趣。「佢同我講『有325萬,梗係唔好拍戲啦,輸死你,賺唔返㗎,梗係買債券』。」

img_7266copy

黃綺琳準備今年年底開拍首部作品《金都》,故事發生於以婚嫁為主題的「金都商場」。「我住喺太子,好想講關於太子嘅故事。金都商場冇豪華或夢幻嘅感覺,反而好廉價好貼地。我對呢個商場一直好有興趣。」主角三十歲出頭,到了所謂的適婚年齡,旁人都追問何時結婚。「男女主角都喺金都商場工作,女仔喺婚妙店打工,男嘅係婚禮攝影公司店主。十年前個女仔為咗錢,同過一個大陸人結婚,一直未辦妥離婚手續,處理假結婚過程,佢反問自己係咪一定要結婚,成就所謂嘅大團圓結局。」電影涉及中港婚姻,無可避免地有大陸人角色,她覺得不易剔除,也不必迴避。「我曾經有concern如果部戲有大陸人,觀眾會唔會以為我想打入大陸市場?不過我寫假結婚呢個題材,根本入唔到大陸,因為大陸人係『唔會』犯法,大陸亦都『冇』社會問題。」電影會於金都商場實地拍攝,她慶幸業主支持電影製作。

中國市場淘金夢?

黃綺琳為ViuTV寫過大熱劇集《瑪嘉烈與大衞之綠豆》劇本。這個經驗讓她更肯定本土作品一樣能合大陸觀眾口味。「佢哋幾鍾意呢個劇,喺大陸一啲網站評分幾高。我哋完全冇刻意針對大陸市場,做一啲好中國化嘅題材,只係做好個劇集。」《綠豆》編劇的身份,為她帶來撰寫大陸劇集劇本的邀約,但她最終放棄了。「劇本費比香港真係多十倍,但呢啲錢唔係我賺㗎﹗我唔識寫地道普通話對白,唔了解佢哋嘅社會文化,即所謂嘅唔夠接地氣,所以我最後我無接到。」她強調香港也有很多機會,只是大家沒留下來。「我唔會因內地觀眾數量多,就放棄本土題材。大陸市場有啲似我哋以往講去舊金山掘金,人人都話嗰度有金,但有邊個掘到?你又無真係識人因為咁發達。」

雖說香港電影工業不景氣,產量大幅下滑,但新一代入行可參加比賽當捷徑,贏出還有政府資助。這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最好的年代。「前輩睇我哋呢一代,會覺得『門檻好低』,咁容易你就可以做導演。你得唔得呀?」上一代電影人大多「紅褲仔」出身,在片場由副導演或攝影師做起,儲夠經驗與人脈才能執導演筒。直率的初生之犢說:「質疑歸質疑,如果我哋真係做到成績,就解答到佢哋嘅問題。」

2013年她憑短片《落踏》獲得「鮮浪潮」最佳劇本獎。迷惘女生不斷「落踏」,做第三者如是,上正向課程如是。鬥雀時,雀踏打鬥的小踏台,就稱為「落踏」。
2013年她憑短片《落踏》獲得「鮮浪潮」最佳劇本獎。迷惘女生不斷「落踏」,做第三者如是,上正向課程如是。鬥雀時,雀踏打鬥的小踏台,就稱為「落踏」。
她的畢業作品《赤鱲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是個同志故事,男主角之一是填詞人陳詠謙。從赤柱到天水圍之間的車程,二人憶起中學時代的瘋狂與青澀。
她的畢業作品《赤鱲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是個同志故事,男主角之一是填詞人陳詠謙。從赤柱到天水圍之間的車程,二人憶起中學時代的瘋狂與青澀。

港產片趨向自編自導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讓參賽者用劇本競賽,入圍故事都有一定水準。「唔係擦鞋,計劃真係好好,好多前輩導演都想當年有。用劇本參賽,係一個比較公平嘅方法,亦都可以畀本身任職編劇嘅人嘗試做導演,拍自己寫嘅故事,例如前兩屆嘅譚惠貞(《以青春的名義》導演) 本身都係編劇。」

以往編劇拿劇本給投資者看,他們如覺滿意,傾向買下劇本,再找一個有名氣的導演執導,新人很難有機會自編自導。「不過編劇變導演最大問題係太理想化,你識戲劇結構但你唔知現場運作,紙上談兵,相對科班出身嘅,執行力比較低。」她慶幸計劃讓電影人零包袱創作,因為即使最後票房失利都沒關係。首部作品有政府扶持,第二部作品才見真章。「之後就真係要靠自己。 我覺得只要你努力拍,就唔會變一片導演。電影好客觀,唔會明明你拍得好,全世界覺得你唔好,好公平。」

贊助港人睇港戲

港產片近年不論有甚麼口碑之作,總有人擺出「我唔睇港產片」的自鳴得意貌,老中青都有這類人,彷彿聽到螢幕中的人講自己母語,就會發冷冒汗心悸,以證自己品味高尚。「我算係怪胎,細細個就好鍾意睇港產片,係我唯一完全明白嘅電影。」愛還愛,她倒好理智。「有啲香港電影真係製作得唔好,好似未完成咁,都會覺得恨鐵不成鋼,會戥消費者唔抵,荷李活大電影又係八十蚊,呢套又係八十蚊。」觀眾時運低入場看過港產爛片,真係搵槍指住頭都唔想再入場,一竹篙打晒一船戲。她建議政府考慮資助香港人入場觀賞本土電影。「四十蚊睇一套港產片,佢哋會比較願意,睇完可能覺得唔錯,有共鳴。可以為港產片開發新嘅觀眾群。」

電影工業不似以往輝煌,從業員一個個轉行。「之前做資料搜集,訪問過一位在機場停機坪操作機器嘅技工,佢以前係王家衞電影嘅剪接師。」資深人與新鮮人更替當然正常,黯然離場才叫人神傷。不過即使電影業如何衰退,黃綺琳覺得香港電影始終不會消失。「依家拍片好方便,即使沒有工業電影,拍開網絡電影嘅一樣可以拍長篇電影,搵場地放映,唔一定喺傳統戲院放。總有唔同形式可以令香港電影繼續落去。」還望本地電影港味依然:實地取景,本土演員,粵語對白,不用硬跟主旋律,一樣奏得鏗鏘。

黃綺琳只執導過鮮浪潮短片及畢業作品,編劇經驗較多,覺得執導長片是個重大挑戰。
黃綺琳只執導過鮮浪潮短片及畢業作品,編劇經驗較多,覺得執導長片是個重大挑戰。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星期日人物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