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心40年】缺乏資金 藝術中心如何自負盈虧走下去?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術中心40年】缺乏資金 藝術中心如何自負盈虧走下去?

20.10.2017
hkac-concert_1
2-outlook70s-1
藝術中心四十年,其規模讓它可以補足政府與民間中小型藝團以外的空白。

任何組織,發展下去都必然有其制度,藝術中心曾為唯一反制度的藝術場地,在四十年後,又是如何在必然的制度下繼續其活力?「我們現在重視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這樣說。

保持獨立 機動路線

踏入四十周年,藝術中心當下的狀況,仍一片混亂,到處也是棚架,「工程會延誤啦,現在大概於年尾會完成工程。」藝術中心節目總監林淑儀(Connie)說。她認為,當下的藝術中心,最重要的是其可持續發展性。「當我做到這位置,我就想,如何可以讓藝術中心可以繼續存在下去?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可以怎樣找到其organic growth呢?」

1991年,林淑儀第一次加入藝術中心,其後多次進出,而自藝術中心電影、展覽、表演藝術部整合成一個節目部後,她就開始統籌藝術中心的節目運作。「現在我們做programme的部門大概有二、三十人。其實是不夠人的,但大家也分擔了不同崗位的工作。畢竟在藝術中心工作,報酬比不上在政府工作,留在這裏的人,一定是對這裏的工作有熱情的。」

存在決定意識,當上節目總監後,林淑儀多有想到藝術中心如何一直存活下去。「就如Balck Mountain般,是一所經典的藝術學院,它在藝術發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但它存活了不久就不能繼續。Art Centre一開始時,大家大概也想不到可以經營這麼久,而在這時間點,很自然就會想怎樣才能繼續經營,讓文化可以積累下去。時間其實是最大的考驗。」

藝術中心的電影院多年來曾被林百欣與Agnès b. 冠名,現在則正等待新的贊助者。
藝術中心的電影院多年來曾被林百欣與Agnès b. 冠名,現在則正等待新的贊助者。

要經營下去,資金來源自然是最要考慮。藝術中心的電影院,多年來以agnès b命名,但現在已經除名。而自2009年林淑儀上任後就持續進行的街頭音樂系列,在10月尾所受的資助亦將會到期。「我其實在等待新的支持者出現,」林淑儀回應電影院的冠名狀態時說,「我覺得,所謂的organic growth,談的是對的時間與機遇。這點是不能急的,許多時間我們只能等待。」

改變藝術界風貌

要等待的還有藝術教育。當下的藝術中心,其教育的部分佔了一個重要位置,根據年報,藝術中心教育方面的收入為中心最高收入,但同時也是最大開支,甚至有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我們正盡量減少虧損。不過學院部分,那是必要的教育,我們也會當是投資。」藝術中心學院的形成,多少有關於九七股災後,租金價格下降,而以出租辦公室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藝術中心,就只好趁機發展起藝術學院。1997年,藝術中心就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合辦學位課程,2000年就有第一屆畢業學生,「我覺得我們是改變了香港藝術界的landscape的。」

學院部分雖然是藝術中心主要收入來源,但其開支更為巨大。
學院部分雖然是藝術中心主要收入來源,但其開支更為巨大。

學院部分當然是藝術中心的重要身份之一,但歷年來需要自負盈虧,面對過客觀情況的多種變化,藝術中心現在的身份,早已不是當年與大會堂一對一的分庭抗禮之勢。「但我覺得的是,藝術中心在它的規模上,其實是沒有競爭對手的。西九將會出現,它的規模自然比藝術中心大得多了,但藝術中心的獨立與中型的規模,讓它可以有能力設定一些大議題的討論方向,同時又有足夠的機動性與能量。」

林淑儀認為,以公共藝術為例,藝術中心就擔任了其該擔任的角色,而其轄下的動漫基地,又是流行文化的推手之一。「當然,我也同意需要有更多的空間組織出現。比藝術中心更小的空間,也是愈多愈好。藝術中心是一個機構,自然也有它的架構在。藝術家如果覺得藝術中心不夠自由,也可以自己搞,就如Para Site當年一樣,但Para Site已有二十年,我想他們也必定發展出自己的架構啊。藝術中心的出現,開始也是這個角色,而隨着發展,藝術中心在當下也希望做到只有它才能做到的事。」

hkac-concert_1
如何讓藝術介入更多社會,是當下藝術中心要思考的課題。

在個人意志與制度之間,藝術機構如何平衡,讓藝術可以自由生長,同時又可以借助制度的力量,將藝術推廣?藝術中心四十年的歷史,呈現的是這種平衡多年來的演化。可惜的卻是,多年來卻沒有另一個與藝術中心類似的組織,以同等資源但不同的節奏,填滿香港藝術界不同的需要。

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
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