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歌故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民歌故事

25.08.2016

曾幾何時,香港樂壇百花齊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香港音樂及影視發展的黃金時期,當年唱碟銷量動輒超過十萬張,浪潮席捲整個東南亞地區,可見氣勢之強盛。無綫和麗的兩所免費電視台出現,使音樂作品以電視主題曲的形式滲入每個家庭。然而近年廣東歌市場陷入低潮,而韓國、內地、台灣等地流行文化乘勢興起,搶佔亞洲音樂市場,「香港製造」的閃亮光環也漸漸褪色,現在更有「香港樂壇已死」的論調,或許我們只能透過那些過去的歌曲,緬懷從前的美好時光。

每首歌背後均有一段往事,細味歌詞固然能理解一部分含意,然而音樂人之間的情誼並沒有誰能解釋清楚。有「民歌王子」之稱的區瑞強於七十年代開始唱民歌,一唱已是四十多年,除創作歌曲外,他還是電台唱片騎師,遊走於多重身份間,音樂在其生活極為重要。在《我們都是這樣唱大的》一書中,他在自序裏強調:「這本書所說的不是樂壇歷史,而是我與一些樂壇前輩及好友共度的珍貴片段」。書中提及昔日樂壇代表作,縱然這非樂壇歷史的大事紀,在其零碎的回憶中,仍能拼湊出那輝煌年代的模糊面貌。

七十年代初期,國語歌成風,青山、姚蘇蓉等人的歌曲膾炙人口,由於曲調大多源自日本,歌詞往往流於虛浮,未能反映港人生活,那時粵語流行曲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許冠傑卻憑《鐵塔凌雲》打破了此局限,把粵語歌曲帶進流行文化之中。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等以口語為歌詞的作品,透過通俗的文字訴說社會現狀,道出草根階層心聲,也是作品大行其道的原因。由鄧麗君到林子祥、陳百強,詞裏曲間可見當年香港音樂人敢於求新、挑戰傳統,無論是為電影配上主題曲,還是把單曲灌錄成唱片,又或是十多二十秒廣告歌曲的誕生,書中介紹的人和事物均劃下屬於時代的標記。

「雖然我也可以在電台及電視台的節目中講,就正如我每日都在電台講音樂、講歌手,但講完這些說話便在空氣中消失了。說到底,這些說話只能透過大氣電波短暫傳播,很快便會被各種資訊淹沒。」區瑞強認為人的記憶有限,只有透過文字表述,或者才能得以保留。面對唱片行業不斷萎縮,能說得出名字,而又具分量的歌手寥寥可數,香港樂壇光輝歲月將成為塵封的歷史,這本書也許便成了眾人集體回憶的憑藉。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