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者的光芒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電影作者的光芒

作者簡介: Jacques Aumont,巴黎第三大學榮譽教授、巴黎高等社科院博導、法國國立高等美院教授。作品包括《現代?電影如何變成一種最獨特的藝術》、《影像的材料:終極版》、《光的誘惑》等。
《當電影導演遇上電影理論》 作者:Jacques Aumont 譯者:蔡文晟 出版:五南出版社 售價:$177(Kubrick)

電影導演時常面對的難題:究竟是作者還是執行者?這種身份明顯是歧異的。現代商業市場導向的拍攝模式,我們難言導演擁有絕對權力與自由,能自主決定劇本設計與場景調度等形式。但仍有不少導演在限制條件中,鑄煉獨有風格。好像過去現代主義的導演多不勝數,理解不同大師,能有助我們理解電影本身嗎?

技術發展蓬勃,電影語言卻愈見殆盡,無法回應當下時代,電影大師亦難以誕生。這自是關乎電影教育、工業與社會形態等環環緊扣的脈絡。因此《當電影導演遇上電影理論》(下簡稱《當》) 一書細緻爬梳上世紀以導演為本的理論思潮,更見可貴。

《當》法文初版寫於2002年的世紀之初。作者Jacques Aumont(賈克‧歐蒙)是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學系榮譽教授,書中以四大章節作結構:「理論家的理論:概念、問題、系統」、「語言理論與世界理論:可見與影像,現實及其寫作」、「機制理論:電影機器與社會功用」與「藝術家理論與藝術理論:影片詩學與影片教育」,勾勒出創作者角度的思考。過去寫實主義、作者論、精神分析學等皆成了電影理論思潮的典範,電影研究亦自成獨立學科,既具備完整的論述架構,同時糅雜各人文學科的思想路徑。歐蒙打開了全新局面,回歸電影主體,亦重視創作者的理論自述。

事實上,書裏提及的關鍵字電影導演(cinéaste) 已然看出歐蒙的突破看法。孫松榮在序言寫到,「電影導演」異於「導演」(法“réalisateur”、英文“filmmaker”)、「作者導演」(法文“auteur”、英文“author”)與「場面調度者」(法文“metteur en scène”)。「電影導演」更多是意指藝術家的視野精神。書中分析列舉了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系統、維托夫Dziga Vertov)的「間歇」、布烈松(Robert Bresson)的「期遇」、塔可夫斯基(Andréï Tarkovski)的「雕刻時間」等概念。同時亦是導演對電影美學與形式的探索,以及電影作為真實、語言、書寫與時間的觀視。其中亦來自導演與世界的斡旋與論戰。

整理創作與碰撞而來的理論,更重要的是能有助我們如何思考與想像電影。華語電影何時也能構築獨有系譜,就如孫松榮在序中所言:「瞭解當代西方電影思潮的發展固然有助於實現我們汲取與深化自我知識的欲望,但更重要的,無疑還是我們必須將這些知識、理論與思想體系轉化至在地實踐與思考上。」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