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到湄公河,藝術如何改寫現實?:《湄公河――新的神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從香港到湄公河,藝術如何改寫現實?:《湄公河――新的神話》

10.05.2017
由藝術家及主辦單位提供
mpw2530_b018-019_000_crop
Apichatpong《Mekong Mud Man (for Pimali)》拍攝湄公河的荒蕪之景(圖片由藝術家及Pimali提供)

河流源源不盡,流經之地孕育了豐饒的文化土壤。河流亦是人間文明的象徵,能藉此探索文明根源。《湄公河――新的神話》展覽由香港藝術中心與Children of the Mekong合辦,呈現從湄公河擴展的支流面向,如歷史叙述、生態及邊界身份等。展覽更嘗試以藝術關懷現實,通過藝術家對湄公河的思考與感應,創作各種作品,讓我們直面現況,展開改變的路徑。

從藝術關懷現實

Children of the Mekong是法國的非政府組織,成立多年,長久關注與協助東南亞地區兒童。是次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的展覽《湄公河──新的神話》,嘗試以藝術作另一面的折射。展覽意念來自香港藝術中心顧問Laure Raibaut與本地藝術組織Map Office,他們邀請十九位亞洲地區的藝術家參與,以多元的形態來構築湄公河的面貌。

「這次展覽主要是通過慈善的方式來幫助孩子。一方面嘗試通過藝術讓人知道東南亞地區的狀況。另一方面,這次展覽中有不少頂級的藝術家,他們曾在如龐比度中心等世界級場域展示作品,是次展覽嘗試透過他們吸引更多人關注。這次展覽出自藝術家們對該地區的真實感受,他們亦願意貢獻他們的作品,讓更多人持續關注這個議題。」Laure Raibaut如是說。Children of the Mekong亦在是次展覽特別印製刊物支持菲律賓宿霧的項目,讓藝術不止於藝術。

「我們深明遠方的苦難,卻無從靠近或連結。藝術從新的角度落墨,讓觀者站在另一方,凝視世間的劫難,也是展開切實的關注。」Laure舉例說,菲律賓藝術家Alfredo and Isabel Aquilizan的作品《InHabit》通過水來勾勒菲律賓小孩在小房子裏生活的狀況,展示湄公河周遭生命的脆弱。

對話的幽徑

作為一個關注現實的展覽,不能繞過許多難題:好像與現實的距離,以至怎樣凝視現實。Laure提到展覽的一個意圖與概念:”bridging”。她強調,展覽裏的作品皆出自藝術家對湄公河確切的感受與回應,因此是將他們與原來所屬的地區跟湄公河連結與對話,也是藝術與現實的對話。

對話並非直接與複製現實,而是詩性的幽徑。她談到展覽裏的作品,以各種形式重新想像湄公河。好像新加坡藝術家張奕滿(Heman Chong)嘗試連結湄公河的發展,猶如創造一個新的庇護之處(shelter)。Apichatpong的攝影作品《Mekong Mud Man (for Pimali) 》 呈現湄公河流轉的異色之態。作品原來是為另一慈善機構Pimali創作,今次展出,讓兩個慈善機構合作與受惠,也是搭建對話的機會。

參與的香港藝術家如梁志和、楊嘉輝 (Samson Young)等皆以水作原點,從湄公河的脈絡展開思考。Laure說,水流往無邊無界,因此意涵豐厚,如湄公河底下積了多年的河牀。

香港藝術中心顧問Laure Raibaut
張奕滿《Things that remain unwritten#95》, 以多幅湛藍繪畫重現湄公河生態。
張奕滿《Things that remain unwritten#95》, 以多幅湛藍繪畫重現湄公河生態。

河上風景

湄公河是亞洲重要的跨國水系,屬亞洲第七長的河流,蘊藏紛陳的歷史與生態面向。多年來也有不少圍繞湄公河的藝術創作,好像 Apichatpong的《湄公河大酒店 》(2012), 拍攝河邊旅館的詭異風景,人在其中死去又復生,循環不滅。

《湄公河――新的神話》
日期:即日至5月21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灣仔港灣道二號)
票價:免費
查詢:2582 0200

由藝術家及主辦單位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