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涉獵很多領域和範疇,雖然看似高深莫測,但其實大家也可嘗試以貼地的方式去親近藝術這回事。要知道它既沒有絕對也沒有唯一的定義,即使你對它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你還是可以有所見所感。今次《明周》特別請來五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走訪Art Basel,同大家一起探索藝術的定義。
朱薰 | 電台DJ
朱薰笑言自己不太熟悉藝術,但就深信藝術可以跟生活接軌。宏觀場內的作品,彷彿任何事物都能被視為題材,身邊的人、事、物,甚至平凡如日常用品和家電,竟然也可轉化成藝術品。
在云云藝術品之中,她正正就被韓國藝術家徐道濩的雪櫃藝術裝置所吸引。她解釋:「或許大眾普遍也認為藝術遙不可及,高深莫測,但這件作品卻打破我固有的想法,彷彿門外漢如我也能參與其中。這件作品顏色相當奪目,感覺生活化之餘,跟自己也很相似。作為母親,自己在家裡擔當很重要的角色,這跟雪櫃一樣,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平日需要充飢時會找它,想透過飲飲食食尋找愉悅和慰藉時又會找上它!」
朱薰心水之選
朱薰導賞環節:反映大家對透視感的渴求
「我估計藝術家也深信藝術該與生活是息息相關,有所連繫,所以才以非一般的方式把日用品重新演繹吧。又或者他想帶出這種透視感是我們心底所渴求的,原來我們都希望有部透視的雪櫃!因為它可以讓人看穿裡面的間隔,但現實中的雪櫃卻辦不到!所以如果有一個網狀雪櫃,媽媽買了雪糕我也能一眼看穿!」
作品簡介
徐道濩以聚酯纖維縫製的半透明藝術裝置聞名,而這個黃色冰箱雕塑則是他為了留住記憶 而創作的作品。話說他多年前為了跟妻女相聚,離開居住14年的紐約住所,離開前用聚酯纖維創作了跟實物一樣尺寸的「家具」作品,而冰箱正是其中一件。他希望用透過具象的方式,捕捉抽象且不為肉眼所見的記憶。
藝術家簡介
韓國藝術家徐道濩 Do-Ho Suh(1962-),畢業於首爾國立大學的藝術系,主修修東方油畫,其後再到遷美國的羅德島設計學院和耶魯大學進修油畫及雕塑。 他自小浸淫在藝術氛圍之中,因為他家父徐世鈺也是位著名藝術家,因此曾接受某媒體訪問時表示,父親跟他的關係密切不只源自親情,也是因為他們在藝術路上同道同行。他曾參與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10年利物浦雙年展及2012年光州雙年展等大型展覽,亦曾於2014年在本港舉辦個人展。
鄧智堅 | 電視電影和劇場演員、舞台編導
或許是從事演藝工作的關係,鄧智堅認為藝術是有心靈洗滌之效,也讓他能在藝術品上找到共鳴。「我之所以選這幅作品,皆因畫中包含很多女性元素,令我聯想起以前創作過的一部戲劇作品《曇花戀》和即將面世的作品《借種消愁》,同樣也是以「性」作為出發點,所以對這幅畫特別有「過電」的感覺!」
鄧智堅心水之選
鄧智堅導賞環節:職業女性的縮影
「我猜這個畫家應該是一位男性,而且是喜歡女人的。另外,我覺得畫中女性的腿部線條很美,而且全部都穿上高跟鞋,所以我估計畫家應該是想描繪繁忙的職業女性,每天都需要自信獨立地向前跨步前進。與此同時,這些女士或許在面對一絲絲的愁緒,所以畫中只有黑色而不帶任何的色彩 。不過,無論經歷什麼,她們依舊美麗。」
作品簡介
腳一直是新表現主義畫家喜用的主題,而早於60年代,移動的腳踝已出現於Pandemonic Feet系列當,腳踝成連接自己根源的象徵。畫面黑色和白色油漆噴濺效果充分表現出抽象主義,是女舞者穿著高跟鞋的小腿在旋轉的狀態,充滿動感之餘,也彷彿幽幽聽見音樂和旋律。
藝術家簡介
德國藝術家Georg Baselitz(1938-),是德國著藝術家之一,一般北美學者認為他的作品是屬於新表現主義(Neo expressionis)的風格,不過歐洲人卻認為他是現代注意的藝術家(Modernism)。除了作畫,他的創作還橫跨版畫及雕塑的作品。講起他成為藝術家的原因, 就要提到60年代被警察查禁作品《Die grose Nacht im Eimer》一事,只因作品內含露骨的性愛元素,而這段小差曲間接促使他搭上藝術家之路。
Flying Pig 飛天豬 | 插畫家
作為全職插畫家,飛天豬認為藝術的第一個條件是能夠感動人心。「我自己都是創作人,平時繪畫舊區和舊的城市面貌,第一個出發點都希望以直接的方式感動觀眾。」除此之外,她亦覺得藝術品是了解藝術家思維模式的重要渠道。透過觀察作品的細節,觀者從中可以激發和延伸更深層的反思。
問及她為什麼喜歡這幅《洛神》,她表示:「數個月前我應邀展出自己的作品時,同場看到了這位畫家的作品,立時覺得他才藝卓絕,尤其他的畫風是我最近很感興趣的工筆,而且畫得好仔細,裡面更看到他很有趣的思考。譬如他將洛神的故事延伸至鉛水,帶出早前的鉛水事件,就足以引起公眾同感。」
飛天豬心水之選
飛天豬導賞環節:現代洛神也怕鉛水
飛天豬表示,自己甚少獨立地猜度畫中的人和物代表甚麼,反而較著重意景和構圖,但她也嘗試以第一身的觀察,解讀作品表達的含義:「應該是以現代版洛神諷刺鉛水事件吧!洛神本是傳說中象徵水的神仙,但畫中詩句卻提到「鉛水誰敢飲」,就好像在諷刺現在連水神仙連水都不敢接觸了。」
作品簡介
這幅作品的靈感源自東晉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透過代入曹植的角色,幻想與洛神相遇的情境,藉此延伸對「遇見」的疑惑和「水」的詮釋。
藝術家簡介
本地藝術家梁嘉賢(1976 -),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修中國傳統繪畫,並擅長結合流行文化元素。梁透過不同的工具和方式,將中國畫的氣氛呈現於人前,同時描繪現代生活中的個人感知與想像,讓大家反思傳統影像在當代媒體的傳承與價值,其作品曾於2003年特爾納瓦國際海報三年展及日本富山國際海報三年展(IPT) 中展出。
李四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成員
於李四而言,他認為藝術應該要有揭示某種世界觀的作用,能讓我們看得見平日被忽視或被隱藏的事與物,甚至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問及對Art Basel的看法,他比我們預期少了一份期待,但又多了一份質疑。這裡雖集結了海量的作品,但他相信其實很多人都未必看得懂。「這裡能否做到我認為藝術該有的功能,我就不得而知喇…..哈哈!」
李四心水之選
李四導賞環節:對過度開發大自然的控訴
他直言,選這幅剪紙畫為心水作品,只因相對地其他藝術品,他比較看得懂箇中的含義。「我看到盆景裡面有多高樓大廈、商品、化妝品和日用品,但它畢竟是植物,那就好像意味我們現正身處在人工化的世界,卻遺忘甚至破壞我們的根——大自然。同時,植物的盆並不只有樹根,也有大量城市產物,所以藝術家應該想帶出我們假如繼續過度開發大自然,終有一天土地會不勝負荷而崩塌,就如盆景連根拔起,到時候人類就正式『玩完』!」
作品簡介
藝術家以剪紙的虛實圖像,講述關於自然、人類與科技交纏糾結的現象。李認為鳥兒雖然適應力強,但卻因為城市發展而被逼棲息於架空電纜或建築物上,更因此而失去自由翱翔的機會,故透過此作品試圖向城市發展作出控訴。在小小的盆景裡,盛載的卻不只是植物,而是摩天大樓及高速公路等城市建設。儘管人渴求靜逸,期盼回歸自然,但諷刺的是田地一直被過度開墾,建設樓房的競爭也從未間斷,令我們遠離自然,無法重獲寧謐的空間。
藝術家簡介
本地藝術家李寶怡(1969 -) ,1991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後赴笈美國,先後於1991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碩士(專修繪畫),及於2000年獲紐約普拉特學院藝術碩士(數碼藝術)。
葉蘊儀 | 多媒體創作人
身為藝術工作者,葉蘊儀則以個人經驗出發,認為藝術就是代表自由。「創作需要無限的自由度,無論是題材還是物料的運用,創作者也該有選擇的空間,這才能能讓藝術家任意發揮。正因如此,Naiza H. Khan的創作才如此破格。她吸引我的原因,是因為我也曾運用羽毛來創作,亦有製作如陶瓷這種質感堅硬的作品,彼此的選材和物料的性質很相似,加上我們的作品都傾向女性主義,所以我特別喜愛這個系列。」
葉蘊儀心水之選
葉蘊儀導賞環節:女性可以柔弱,也可以堅強
「其實我跟這位藝術家交流過,她解釋作品的靈感啟發自印度一位率軍參展的女王。於我的理解,Naiza選用金屬和羽毛來創作,而作品驟眼看來似衣裳,理應柔軟,但實際卻是難以穿戴。大概她就是想以這種強烈的兩極對比,隱喻女性既柔亦剛的特質。女性可能予人弱不禁風的感覺,甚至被視為手無寸鐵,但其實女性也有堅強和獨立的一面,能夠勝任很多事情。」
作品簡介
作為女性藝術家,Naiza以創作探索界線和框架,而“The Clothes she wears”系列是透過服裝去探索身體的情感。其作品以內衣、貞節腰帶及外套等元素作為題材, 對女性身體採取開放和信任的態度,並以藝術的展現來對抗枷鎖、突破框架,藉此爭取自主權,也對於慾望和解放進行一場自我探索。
藝術家簡介
巴基斯坦藝術家Naiza H. Khan (1968-)曾就讀於牛津大學和溫布爾登藝術學院,而她的作品備受國際矚目,並於不同的地方展示,如紐約、義大利、埃及和西班牙等地。
(部分圖片為網上圖片、官方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