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留居南法的馬蒂斯及畢加索相繼在1954及1973年離世,二十世紀的前衞先鋒,到了那時候,只有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 1887-1985)仍然尚存,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最後一位創造者和見證者。這位敬虔的基督徒承蒙上天厚愛,能夠親手建立屬於自己的美術館,而且還是國家級規模的博物館,是極之少數的幸運兒。1973年7月7日,夏加爾八十三歲誕辰當天,國立夏加爾聖經信息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Message Biblique Marc Chagall),在尼斯Cimiez山上正式開幕,標誌着其波瀾壯闊的生涯中最後階段,又創出新的高峰。
童年的記憶與《聖經》的回聲
夏加爾生於1887年,是一位白俄羅斯裔畫家。他家境貧困,一家十幾口住在靠近俄羅斯維捷布斯克附近的猶太村莊,父母均為猶太教徒。維捷布斯克是一個風光優美的繁華城鎮,既有富饒的平原和茂密的森林,又有許多美麗而神秘的教堂;數百年來,城裏的猶太和基督教徒一直和平相處。家鄉之美深深地留在夏加爾的腦海中,是他創作的重要靈感和題材。從小聽着俄國和猶太民間故事長大,他的腦海充滿想像力,所以日後的作品也有着別樹一格的神話式的奇幻風格。
為了實驗當藝術家的夢想,夏加爾離鄉別井去巴黎發展,畫風受到當時流行的印象派、後印象派和野獸派繪畫的影響,加上童年的經歷和宗教信仰,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1914年,他在柏林舉辧了首個個人展覽,亦在當地學習雕版技法。
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夏加爾被迫游走於世界各地,足迹遍及法國、巴勒斯坦、荷蘭、西班牙、波蘭和意大利等地。即使顛沛流離,他也不曾擱筆,堅持創作,1933年,他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大廳舉行大規模的回顧展,可見其現代藝術大師的地位得到肯定。二戰期間,納粹德軍對歐洲猶太人的迫害愈見嚴重,夏加爾舉家逃難到美國,寄人籬下又未能適應當地環境和語言,他的內心每日希望重回歐洲。
在1948年,夏加爾終於踏上歸程,在南法安頓下來。五十年代起,夏加爾致力投入《聖經啟示》組畫的創作。「從我非常小的時候起,我就一直對《聖經》充滿幻想。我堅信,就像我一直相信的那樣,《聖經》是所有時代詩性的偉大泉源。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在生活和藝術中尋覓她的影子。《聖經》是自然的回聲,是我一直致力傳達的秘密,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我將傾注畢生之心血。」
這批作品的視覺語言貫徹他的天馬行空的創作風格,而經過二戰洗禮,組畫的構圖和內容變得更為複雜、宏大。首先是愛的讚歌,歌頌天上和人間的愛;其次是向他生命中的重要女性致以敬意,其筆下的女性形象充滿詩意;還有把他生活過的地方以田園詩方式演繹,例如把維捷布斯克的屋頂,以及南法文斯的小鎮風光,融入巴黎的天空之中。
遺下的夢想與寧靜
在建築師André Hermant的協助下,整個建築物的設計皆由夏加爾親自主導,大至空間佈局,小至一幅畫的擺放位置,處處展示出他的藝術風格與概念。「為了實現我年輕時的夢想,我想把作品都留在這裏,為人們營造一份安寧,一個精神上的、宗教的氛圍,一絲生命的感觸。」
「夏加爾非常熱愛這個地方。他認為能夠於人生最後一段時光,在如斯美景下建立博物館展示個人作品,是一件奇妙樂事。他所有的靈感都來自周遭的環境和色彩,尤其是地中海的陽光和大海。」現任博物館總監Anne Dopffer表示,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及空間佈局既由夏加爾本人主導,因此,落成之後,館方從不改動,連一幅畫的位置都沒有動過。
這個博物館不是單純的作品展示場地,還特意留出足夠空間,為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的藝術家提供展覽場地。此外,還會舉辦各種音樂會、詩歌朗誦會等文藝活動。富有地中海氣息的大花園,以及音樂廳和藏書閣,既是夏加爾日常生活、休養的地方,又是參觀者和來賓感受藝術氣氛的場所,「他視這裏為家之外,還視之為一個可以接觸公眾的獨特地方。他會參加音樂會,坐在自己喜歡的位置上,接受人們的探訪。」聽Anne Dopffer描繪,彷彿能想像到夏加爾待在這裏的快樂時光。
夏加爾崇高的理想、對個人意志的尊重,以及不分宗教種族的博愛,充滿體現在這座建物裏,「或許我們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會走進這間屋子來尋找愛的理想,無論他們的信仰如何,都可以來到這裏談論他們的夢想,遠離各種敵意和挑撥……在藝術中,和在生活中都一樣,只要在愛的基礎上,這些都可以實現。」
夏加爾國立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Marc Chagall)
地址:36 Avenue Dr Ménard, 06000 Nice
《命運的色彩》夏加爾南法時期作品展
日期:6月1日至8月26日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票價:免費
查詢:www.mam.gov.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