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後的今天,或許人類的文明已達致前所未有的顛峰,日新月異的科技讓生活更為便利;又或許時代出現倒退,重回沒有機器的日子。當觀看科幻或以未來為題材的電影時,總是會開拓觀眾對社會或生活的無限省思。可是,我們對烏托邦的想像,仍是天馬行空。
二十世紀時,人類對大都市的發展,亦有另一番憧憬,他們心中的理想城市面貌,又會是怎麼模樣?德國的藝術家Clemens Gritl以電腦繪製出建築物作品《來自過去的未來城市》,多幢高樓只以混凝土及瀝青建成,反映當時人們對未來城市風景的思考。
摩天樓內的階級鬥爭
在70年代,英國小說家J. G. Ballard曾撰寫一部名為《High Rise》的反烏托邦作品,故事講述一名醫生居住在四十層高的摩天大樓裏,住戶所處的樓層愈高,地位愈是顯赫。住客們的相處看似和諧融洽,後來卻因階級制度演變成暴力和鬥爭。「這些公寓大廈創造出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摩天大樓內的住客們冷漠、不近人情,並充滿心理壓力,他們只需要極少的隱私,像多台新穎而先進的機器般,於這樣的環境下掙扎求存。」作者認為,這住宅大樓就如二十世紀社會的縮影,隨着一幢接一幢冷冰冰的摩天大樓相繼建成,這些建築物正是導致社會走向衰敗的元兇。
這種建築物固然能滿足人們居住的需要,然而Clemens Gritl卻很好奇,若城市裏只有大量以混凝土製成的高樓大廈,社會的面貌將會如何被塑造?「當想像一個充滿未來感的都市是如何走向、用混凝土及瀝青建成的人造風景會產生什麼景象,這是一件非常迷人的事。」曾於羅馬及慕尼黑學習建築的他,看過一個有關城市的研究後,便深深地被二十世紀的建築吸引着。
功能性社會的結局
單一的建築物讓整個城市顯得死寂,然而在二十世紀社會對未來的想像中,功能似乎遠比美感重要。《來自過去的未來城市》系列的五幅畫作均以單幢式住宅大廈作為素材,所有建築物的風格和結構大同小異,營造壓抑而陰暗的氛圍。「由意念到了最後成品,整個創作過程需時三至五個月,為了讓作品更逼真,圖像首先會先設計成3D電腦模型。」Clemens Gritl參照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建築攝影風格,各幢建築的細節如照片般真實地呈現,單一而簡潔的構圖方式展現着當時人們對實用性社會所持的樂觀態度。
粗野主義強調建築物本身的用途,混凝土外牆不加任何多餘修飾,建築材料往往暴露於外界環境中,建築物在節省成本的同時,也給予人一種粗獷、原始的感覺。他利用黑白色調設計畫作,是為了確保粗野主義(brutalist)的建築能以最真實的方式表現出來。Clemens Gritl作品《No#4》中所繪製的不規則形狀的高樓,以多個如積木方塊般的組件拼湊而成,沒有刻意地加工或美化,建築物的存在只為滿足社會需要。畫面蕭瑟冷清,隱約透露出人際間的疏離與不安。他質疑,如果城市的每事每物只着重功能性,社會最後能否成功發展,又或是只會對社會結構產生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www.clemensgrit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