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羣像】韓少功:文學作品應該訂立「安全標準」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文羣像】韓少功:文學作品應該訂立「安全標準」

韓少功認為文學應受到質量上的保護
(左)《山南水北》是韓少功2008年出版的鄉郊筆記。(右)散文集《夜深人靜》,韓少功於此只談兩件事,他的閱歷與寫作。
韓少功在汨羅的日子,會與一般鄉民一樣,從事鄉野的勞動。
年輕時的韓少功曾上山下鄉。
早前書展期間,韓少功來到香港,分享他對文學經典構成與閱讀的看法。
早前書展期間,韓少功來到香港,分享他對文學經典構成與閱讀的看法。

韓少功現在有一半時間生活在汨羅,一半時間生活在海口。汨羅嘛,其實就是他《馬橋辭典》內的汨羅江,詩人屈原投江之地。這地有自己的方言,對某些字的應用,又與外邊完全相反。對韓少功來說,他仍然是小說裏那個觀察一切的局外人,所謂的根,在小說描述的那些已知與未知的故事中。

兩邊的生活

「間中也要換換口味啊!」韓少功這樣解釋他在兩地居住的原因。他維持了這種生活六年了,每年的4月至10月,他就與妻子在汨羅這鄉下地方居住。那是春夏兩季,鄉郊有許多事情會發生,農民種植,他就觀察。韓少功當了局外人許多年了,然而汨羅彷彿就是第二個故鄉,文革時,這裏就是他上山下鄉之地。

「我十多歲就去到那裏了。那時我本身不用下鄉的,但朋友們都去了,我繼續讀書也很悶啊,於是就去了。」文革時,學生們需要上山下鄉,但其實也有例外,不夠十六歲的可以繼續升學,父母也可留一名子女在身邊,但韓少功卻決定離開湖南長沙的第一家鄉。

對一個小說家來說,這應該是好事,經歷可以讓你搜集到更多的故事,而離開故鄉的經驗,也促成他在八十年代時,成為了中國尋根文學的旗手之一。「很難說那是否幸運,但如果宏觀地以一個作家的角度,你總不能因為要有經驗,就是去受苦啊!到最終,你也只能從自己的生命中,找出可以寫的題材。」

汨羅對韓少功來說是第二個故鄉,他許多作品亦以汨羅為背景。
汨羅對韓少功來說是第二個故鄉,他許多作品亦以汨羅為背景。

經典的構成

然而尋根文學,早已不是大家注目的重點了。不只是尋根,連文學也慢慢移離了大眾的關注外。「現在的文學,已不能一枝獨秀了。文學有它強大的叙事功能,但在近年,已有太多其他媒介也有一樣的功能。這其實是擠壓了文學的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文學的承認愈來愈少,人們似乎覺得,文學不再是必要的東西。」這論調是老生常談了,但韓少功現在回應的方式,卻是寫得更少。

對韓少功來說,這是合理的做法。他認為現在的文學分為兩邊,一邊是極為巿場化的,作家們會有經理人,故事會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等,這種巿場化的文學,讓作家們不能寫出真正重要的作品;另一邊廂,純文學面對的困境,就如上述的,需要思考文學到底為什麼有生存的價值。

「世界有足夠的書了。」這是韓少功少寫的理由。如果只是為了滿足少數讀者的需求,作家就不斷的寫,那文學作家其實與巿場化的作家會面對類近的困境。韓少功思考的是經典。他認為經典是一個作家應該追求的,而要寫出經典,如他這樣階段的作家,更應該珍惜羽毛。

「經典就是一種基礎性的東西。」他說,「在我們文明中,在不同的階段,亦需要有經典的存在,它們就是我們文明的基本。一本經典,我想要在它出版後三十年後,才能定斷其是否經典吧?大家也應該有同感的,在某個時間點,可能有好多本書引來關注,但隨着時間過去,許多紅極一時的書,都慢慢被人忘記了,剩下的,幾十年後可能只有幾本。那麼,到底什麼會影響經典的構成呢?」

文學的保護

韓少功多任官職,亦時有出訪,圖為他出訪哥倫比亞塔德奧大學孔子學院時的照片。
韓少功多任官職,亦時有出訪,圖為他出訪哥倫比亞塔德奧大學孔子學院時的照片。

「然後我整理出來,文學經典的構成,其實由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結合去影響的。」無形的手,就是文學本身,而有形之手,就是文學以外的力量。「可能是制度,可能是巿場,可能是其他,但這些都只是歷史的噪音而已。當然,我是不同意,好作品一定會被人看到,得到他應得的評價。有形之手的影響,會讓好作品從此湮沒。但隨着時間過去,有形之手的影響必然會減退,文學本身的無形之手的影響就會愈來愈大,而經典就會慢慢建構成立。」

於是,韓少功認為要寫得更少。當世界已有足夠的書,而經典化的過程中,許多作品在歷史上根本無關重要,在他個人而言,韓少功的選擇,就是寫得更少,花更多時間思考文學與當下的世界,如何建立關係。

韓少功認為,文學是重要的,在某些範疇上,那甚至與食物、宗教是類似的。「文學其實可以提供宗教程度的影響,但這麼重要的類別,社會為什麼沒有為文學提供保護呢?如果沒有保護,一些有毒的文學,就會在社會中散播。為什麼我們對食物要設立安全的標準,但對文學又不設立這些保護呢?」

於是,韓少功口中的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到最後雖然是無形之手做決定,但他其實認同有形之手的介入。那文學的自由,其實重要嗎?

「你這樣說也沒錯,我們是需要多樣化的聲音的,如果一輩子只聽一種聲音,那你一定會成為傻子了。但如果那說話的自由是會讓社會承受不了的,會帶來一種混亂的,例如好像是諷刺宗教的,也許你諷刺佛教,那沒有那麼敏感,但如果是諷刺伊斯蘭教的,他們就會比較敏感了,也許是基督教,他們也會較敏感。如果那些自由的成本,社會承受不了,我想,那就應該遏止一下。」在他的概念中,有着微妙的一條線,他可以游走兩邊,他是一個觀察者,有時會通過作品發表兩邊都有的議論,但一切都不能太過。這有矛盾嗎?大概有,不過重點是他覺得那屬必要。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ROFILE

韓少功,1953年生,湖南長沙人,初中畢業後到汨羅縣下鄉,文革後考入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尋根文學的旗手,曾任海南省文聯主席、省人大代表等職位。作品有《爸爸爸》、《馬橋辭典》等,亦曾翻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等作品。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