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西九】香港需要故宮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三問西九】香港需要故宮嗎?

25.02.2017
譚志榮李浩賢梁俊棋徐子豪 部分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香港M+博物館提供
addphoto

故宮落戶引爆問題

上述積累至今的問題,也成為是次故宮爭議的關鍵因素。悶局多年的西九因興建故宮而重新鬧得熱烘烘。坊間對事件提出的質疑大多是程序不公,與欠缺諮詢。甚至有人認為事件是「政治綁架文化」。若繞過這些爭論的橫枝,回到問題根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否應在本地文化脈絡興建?

文化規劃

回答這道問題前,博物館學專家丁穎茵先問我另一問題: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博物館?「西九一直以來不斷興建博物館與大型設施,欠缺完善規劃的問題;卻沒有考慮大眾的經驗,以至他們與之能產生怎樣的關係。」政府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其中一個理據,是多年來由康文署舉辦的故宮展覽受廣大市民歡迎,入場人次高企。「既然康文署一直能填補這部分,為何我們仍需耗費大量資源,以一座永久的博物館形式來舉辦?博物館有異於展覽廳,它是包括策劃、收藏與學術研究。以目前的資訊,故宮是否能發揮這些角色?」

在香港定期舉行的中國國寶級文物展,倒沒有引起什麽政治爭議,能回歸藝術的議題去討論。
在香港定期舉行的中國國寶級文物展,倒沒有引起什麽政治爭議,能回歸藝術的議題去討論。

另一方面,黃宇軒亦提到,西九文化區長久與大眾隔絕,故宮亦以由上而下的方式強加在西九,反映主導本地文化操作的精英心態,漠視民意。他提到,若真的需要一座故宮,是否能由我們來說不同版本,香港獨特的中國故事?

重新想像文化區

胡恩威早在十年前發表《西九藍圖》,已認為需設故宮博物館。他認為,面對西九如今種種的難題,故宮倒是一個出口。「如今的西九文化區發展更像一個商業豪宅區,缺乏本地特色。好像M+的策展人,也不認識香港過去的文化傳統。而本地文化一直以來的養分,便是來自中西文化的交流。故宮就是具備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先鋒性,它不單止是國寶,更是與我們生活有關的中國生活百科全書。故宮要做到的,就是重新帶動文化效應。」

他解釋,文化效應指的是通過對文化的關心,對世界、社會,產生深度認知。而故宮帶來的,不單是高雅文化,更是流通在我們生活裏,活生生的文化價值。他與靳埭強同樣認為,我們不能全盤否定中華文化的淵源。現階段更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以本地獨有的眼光,看待故宮文化,包括策劃與學術研究部分。胡恩威更認為,文化是有機體,當代藝術不能成為園區內唯一的領域,故宮正好能與M+互動。因此,故宮能以創新、「貼地」的方式來展現與演繹,例如舉行金庸的展覽,拉近與大眾的關係。

面對多番爭論,胡恩威認為是一個機會,讓大眾重新關注與監察西九。「這次談到故宮的爭議,例如諮詢與程序,過去一直也有類似的問題,我們是否應全盤一同來看?而社會上的矛盾,也導致文化藝術無法正常化、多元與專業。故宮的爭議正好讓大眾重新關注與監督西九,這是好事。但真正要做的不單是在爭論聲中關注,更是持久而恆常的文化教育。」

設在港鐵香港站的西九故宮壁,引來一番爭議。
設在港鐵香港站的西九故宮壁,引來一番爭議。

後記:透明‧平等

西九是從1996年世界級文娛劇院的意念萌芽,逐漸發展成一個龐大園區的概念。1998年的施政報告宣布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西九文化區的前身),西九的雛形亦逐漸長成。經過近二十年,西九卻依舊重門深鎖。在一圈又一圈的工地外,我們無法窺探內裏乾坤,但不禁要問,西九與我們的關係是什麼?是政府的爛攤子,還是仍充滿生機,引領本地文化發展?故宮壁前設下鐵欄,阻擋途人駐足。若希望故宮能與大眾接觸,首步應是破除一直以來的封閉,真正讓大眾了解,才能平等地對話。

譚志榮李浩賢梁俊棋徐子豪 部分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香港M+博物館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