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記者會的答問環節,主持說了一句「現在台下可以隨便發問,但請不要問不相關的問題。」以《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Why not ask again:Arguments, Counter-arguments and Stories)為主題的雙年展,策展團隊Raqs隨即補充:「你們可以隨便問不相關的問題。」頓了一頓,然後說:「只是或者我們會不相干地回答。」策展團體與大會,甚至體制間的張力,無處不在。在世上愈來愈多的雙年展中,或許這是上海雙年展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尤為他們今年提出藝術的思考性為主題,藝術到底如何在界線中思考?
一切從三體開始
雙年展由發問開始。來自印度的策展團隊Raqs以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作品《三體》取得靈感,作品近年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獎。策展團隊指出他們選出的科幻小說最大的好處是關於未來,所以沒有現實這個概念在其中,什麼時候閱讀都獲得最大的力量。「小說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現在還有什麼必要拯救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不斷延續下去。這一點是要是你天天讀報,會感到非常憂傷與絕望。因此這個現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三體重要的是提出一個物理問題。當兩股力量進入三體這個維度時,整個狀態是不可預測的。這種不可預測性,令三體架構,有更多可能性,比起一維、二維的點線面,可以找出更多道路。是以,團隊的提問嘗試由策展架構開始,重新組織藝術激發討論的可能。
翻開策展團隊與藝術家名單,會發現他們大部分平均分佈於泛亞洲眾多國家。而這些藝術家的獨特背景融入作品中,無疑形成多重歷史文化的對話。「其實我們對於亞洲這個概念,是要重新想像的,到時候會發現法國一個海角其實也是亞洲的一部分,歐亞某程度上一家同源。甚至月亮也可以說是亞洲的一部分,因為是彗星砸到太平洋後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說成月亮跟亞洲有這種根深蒂固的關係。關鍵是我們在於如何建構想像中的亞洲與世界,才是我們希望透過藝術探討的東西。」
無聲的戰爭
Raqs認為各藝術家在地的歷史經驗,放諸於世界視野之上,「是眾多亞洲雙年展的重要內容,應該從更高的層次去探索與總結它。」以越南年輕藝術家Phuong Linh Nguyen的作品為例,她以炸彈煙霧拼貼成藍色瓷片,如雲朵的美麗煙火,無疑是當今世界緊張局面中最令人恐懼的意像。然而她刻意聚焦於爆炸煙霧而盡量隱藏現場的背景。瓷片的靈感來自她2014年首次跟爸爸到到來約旦建築,當時約旦沒有受戰火摧殘,但其周遭的黎巴嫩叙利亞卻是當今世上戰火最頻繁之地,而她出生的越南,近代史亦經歷了將近六十年持續的硝煙。她收集越南戰爭中來自美國的炸彈爆炸圖像,多數為凝固汽油彈(napalm bomb)。貌似雲朵輕柔虛幻的煙霧形狀卻是致命的力量。
她於越南首個藝術家獨立營運的實驗藝術村Nha San Studio中成長,對作品題材的掌握往往有深刻的視野。然而近年主題明顯由個人與女性身份,轉向地緣政治與文化歷史等議題。「我屬於戰後的年輕一代,高中時發覺到學校教的歷史,由戰勝的共產政權重寫,取態完全傾向勝利的一方。我發現許多歷史資料、社會問題,我們從來不察覺,也變得蒙昧。當我旅行時,我發覺許多學校沒有教的東西。因此我對歷史議題有興趣是因為我知道得太少,才想去學習。」她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製成作品。作品中沒有顯示出戰火的脈絡地圖,但正是炸彈煙霧的普及與同質性,令人感受到衝擊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其中反覆造成的傷痕與威脅到底如何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