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比利時布魯塞爾,地域上的距離甚遠,也看似沒有關聯,卻因藝術相遇,成為兩座城市的文化交匯。香港藝術中心與比利時布魯塞爾Les Halles de Schaerbeek共同合辦《Art Actually香港 x 布魯塞爾 跨文化藝術展演》,邀請共二十位的兩地藝術家合作表演,將各種藝術形式互通連結。這不單是突破藝術的想像,兩地更連成鏡像般的雙生想像,讓觀者從各種藝術交錯裏體悟另一座陌生的城市。
兩地合作的能量
香港藝術中心的總幹事林淑儀(Connie)談到合作的源起,由2015年一次機緣巧合下前往布魯塞爾做研究開始。從該年年初見面討論合作演出的形式,亦在比利時舉辦工作坊,成為合作的雛形。「這次合作的最重要部分,是跨界別的藝術如何溝通,如何一拍即合地透過藝術合作。”art actually”這個名字亦是指出意念與合作的關係如何實踐、成真(actualize)。」Connie說。
兩地的合作並非一場虛空的想像,而是通過藝術的真實交流。負責這次跨文化藝術展演的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經理梁偉然(Ian),解釋合作的具體方式:「我們以十位本地藝術家與十位比利時藝術家配對,每個組合必然有一位舞蹈藝術家,配以另一位其他藝術媒介(multi-art)的藝術家,例如視覺藝術、劇場或影像等。」因此,五位舞蹈藝術家加上五位多元形式的藝術家,每二人作一創作單位,拼合成九個演出(其中四人結合演出),以舞蹈作貫穿的共同語言。
香港的藝術家包括梅卓燕、曾翠珊與江記等,早在去年9月在比利時作首次演出。Ian說到,這次在香港的演出,將已建立的形態衍生與延展成更完整的面貌。但他亦強調,「這不單是將合作的成果很精細地展現,更重要的是呈現合作的協同力量(synergy)。」
藝術形式的互通
藝術家面對不同的創作語言與文化背景,合作的形式會否更難突破?「藝術家們也很開放地合作,我們希望為本地藝術家提供更多選擇,以及對外推廣(outreach)的機會。平素的本地製作,藝術家們或許很容易墮入comfort zone。但像這樣的合作,卻能讓他們嘗試與全然不同的人合作。跨媒介的方式亦能打破慣常的定律與框架。」
他舉例,本地舞蹈家楊浩與比利時視覺藝術家Lola Meotti的合作形式,以互聯網每天交換一幅畫,或任何的視覺材料。二人由此了解相互的視點,創作成一個太空的場域,塑造出二人去除階級、國族與性別的相遇,就如兩種生物在太空的單純遇見。「可見我們常言的跨界別並不虛無,而是一種很實質具體的合作。」Ian補充道。他說,以舞蹈作整個展演的共同語言,因為舞蹈的形態原來就是跨越地域文化語言。他舉例,本地視覺藝術家鄧啟耀以水墨繪畫樹木,捕捉自我入定的剎那。而與他合作的比利時馬戲表演者Rosa-Marie Schmidt則以繩索穿過樹來牽引,讓兩種藝術形態與情感無縫結合。Ian最後說到:「我們一方面希望藝術家能藉此發展出創新的內容與象徵,自行成長;另一方面亦希望提供獨特的欣賞經驗予觀眾。」
《Art Actually 香港 x 布魯塞爾 跨文化藝術展演》
日期:7月6日至8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正門、麥高利小劇場及壽臣劇院)
票價:$250、$180(另有三場特定場域演出免費入場)
查詢:2582 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