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作為主角
香港人對燈光裝置演出,大概都有既定印象──畢竟在維港的燈光演出已這麼多年,沒太多人沒看過吧。但除了那種讓你可以遠距離觀看的燈光表演,燈光裝置與建築本身,有沒有可能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這次一連三日的首屆《光.影.香港夜》,就善用了香港多個著名地標,讓藝術家們可以創作出讓觀眾可走進去的裝置。
許多這類型的燈光活動,燈光往往是主角,而原來在場的建築物,則成為了協助呈現燈光的工具。但這次《光.影.香港夜》中,許多藝術家都關注到燈光裝置如何與建築建立關係,甚至讓建築物重新成為主角。
「開初知道可以在文武廟創作時,主辦方告訴我們,在這裏你喜歡怎創作也行,沒有限制。」香港藝術家洪強說,「但我在想,許多時候,這一類型的燈光節,經常是有許多射燈射來射去,燈光就是主角,建築本身的特性卻沒有展露出來。所以這次,我在文武廟的裝置中,是把燈全部收起了。但在某些時候,藏起來的燈會突然亮起,隨即關上。觀眾的眼睛會留下殘像,那卻是顯現了建築物本身。」
跨城市交流
今次活動,將在香港連續三天呈現光影裝置、投影及互動表演。除了文武廟外,還有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皇后像廣場、半島酒店、1881 Heritage、郵政總局、香港大會堂等共十六個地標。是次活動由法國文化推廣辦公室主辦,合作夥伴是里昂燈光節,除了從法國這歷史悠久的節目得靈感外,亦邀來Stephane Masson、Yves Moreaux、Vendredi 4等曾參與里昂燈光節的燈光藝術家,利用香港的地標創作,作出跨城巿的藝術交流。
而本土藝術家的作品,亦呈現了香港多元文化的特色。例如伍韶勁的作品《關於海的歌》,就利用了遮打花園的水池,訴說了一個香港移民的故事。「我搜集了在香港不同原居地的移民的故事,然後通過民謠一類的音樂,嘗試讓參與者可以連結到這些故事。參與者可以投放小白船進水池之中,而當船飄到某些位置,就會觸發裝置,聽到播出的民謠音樂。」伍韶勁說。
是次遮打花園亦會是比較多活動發生的場地,除了伍韶勁的作品外,亦會設有「光影村」,現場除了有餐飲攤位外,亦有一系列教育工作坊,並有導賞團帶領大家了解光影藝術創作,是如何讓古蹟文化可以呈現出不一樣的欣賞角度。
里昂燈光節
是次活動的合作夥伴里昂燈光節(Fête des lumières),為歐洲最著名的燈光節之一。相傳由1852年開始,當時的羣眾為慶祝聖母像落成而在窗前點起蠟燭,漸漸成了習俗。2015年的里昂燈光節,因為巴黎恐襲而停辦,但去年的12月復辦的第一屆,仍吸引大量遊客前往欣賞去年的七個重點演出景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光.影.香港夜》
日期:11月23至25日晚上7至11時
地點:港九十六個著名景點
票價:免費
查詢:www.lumieres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