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尋寶:文化人溫佐治情迷桿秤 前後買入五、六十把桿秤 冀為未來收藏歷史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談秤說磅

油麻地尋寶:文化人溫佐治情迷桿秤 前後買入五、六十把桿秤 冀為未來收藏歷史

george2

「我買的第一把秤是傳統味秤,又或稱廚 房秤。」回想起當初邂逅桿秤的那一天,溫子祺(溫佐治、George)依然興奮,「油麻地是我很喜歡的老區,以前我常去閒逛、看舊店。記得有間戰前老店『安昌汽燈』,我極喜歡,但也都結業了。某日途中見到『利和秤號』的桿秤,覺得幾得意,便買了一把⋯⋯應該是十五、六年前的事。」

醉心研究中國文化的George是本地文化導賞團「程尋香港」創辦人之一。但在初接觸桿秤的那年,他也如同許多都市人一樣,根本不懂得操作使用。經「利和秤號」的何太指導,才知曉歸零與秤重的竅門,以及它的重重工藝,「買的時候只覺得細細把幾得意,也不貴,只是幾十蚊。但原來幾十蚊背後竟然用上這麼多工序。」每一把桿秤必先歷經削木枝、 打磨成桿,校秤、標刻度、鑽秤眼等步驟⋯⋯

一步一步都由手工而成,是富有溫度的一種工藝、一種工具,並非倒模就成事。「但原來,搞咁多嘢只係幾十蚊或幾百蚊一把⋯⋯」

每回說起桿秤上的秤花刻紋,溫佐治都異常興奮,述說着這些由人手而作的工藝是何其精妙。
每回說起桿秤上的秤花刻紋,溫佐治都異常興奮,述說着這些由人手而作的工藝是何其精妙。
對於歷史久遠得能放入博物館的桿秤而言,其最大價值始終是被人類使用時。在溫佐治的生活日常中,不但儲秤,也時常用秤。如圖示,買餸過後用以秤量商販是否老實,兩斤菜是否足兩斤。
對於歷史久遠得能放入博物館的桿秤而言,其最大價值始終是被人類使用時。在溫佐治的生活日常中,不但儲秤,也時常用秤。如圖示,買餸過後用以秤量商販是否老實,兩斤菜是否足兩斤。

秤不離砣

George記得,初把桿秤帶回家時,母親既驚訝也不解:「你做咩買把咁嘅嘢返嚟?」 但這廚房秤卻在往後的日子中漸漸融入家中,成為日常生活的物事。搓包點、量麵粉,從牆上取起桿秤便可量度,用完就沖洗然後掛起晾乾,方便又能省位,再也不必在窩居小廚房中尋個位置安放電子磅。「有時候母親買菜怕被呃秤,也會在家取桿秤量重,測試店家是否老實。」他們三個月前剛搬至新居,桿秤也成了他們測試附近菜檔是否「足秤」的好工具。

家中廚房平日總掛有兩把桿秤,一連鐵鈎,可勾起大袋重物;一連秤盤,可在盤內放麵粉或各類零碎之物。
家中廚房平日總掛有兩把桿秤,一連鐵鈎,可勾起大袋重物;一連秤盤,可在盤內放麵粉或各類零碎之物。

這些年來,他愈買愈儲愈多秤,家中無法容納,只得租迷你倉為寶貝們另置「居所」。從何太處買來的只是一部分,見二手市場有人出讓,他又會選購並找何太修整。常說「秤不離砣」,在市場上尋秤砣相對的老秤,其實也買少見少,「你現在去夜冷店也能找到桿秤,但秤桿與秤砣明顯就不相配,亦即無法操作使用,只能充當裝飾。」尋購二手桿秤時, George總是要求面對面交收, 「你一拎上手就知, 睇吓能否歸零。」

收藏的意義

粗略計,這十幾年來他一共購入五、六十把桿秤,連何太都問「溫生,你買咁多秤做乜?」

george6

「我說,這些手工如果你不做就無了。若干年後,有人有需要的話,起碼我這邊還有些存貨。」這些年,George不時辦展、 帶團, 希望更多人都可認識桿秤。云云參加者之中, 其實大多都知曉此物、只是不懂操作,同時因老土、不如電子磅便利,而無動力去學。

「但何太的年紀愈來愈大,總有退休結業的一日,那是可以預見的。然後到啲嘢無時,又會有一班人一窩峰去買去影相⋯⋯」他形容得欷歔,卻也是實況,「是很無奈的。香港好多事物,就只能這樣,眼白白望着佢優雅地離去。就好似廣彩、手雕麻將、紙紥店⋯⋯好多都是這樣。我們只能趁尚可捉緊那條尾巴,盡力記錄盡力購買。」

訪問尾聲,讓George試試用可承種量度至50斤的收貨秤,勾起其他不同款式的桿秤,展示以坤甸木為桿的收貨秤的超堅強力量。
訪問尾聲,讓George試試用可承種量度至50斤的收貨秤,勾起其他不同款式的桿秤,展示以坤甸木為桿的收貨秤的超堅強力量。

程尋香港

Facebook:HideandseeKtour3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談秤說磅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