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餐廳以創新作幌子,推出紫薯芝士雞煲、海膽沾麵等光怪陸離的組合,「見到呢種post就會嬲同躁,點解會咁?有乜好食?」不願出鏡的Ali說道。她指這些帖子不斷湧現,氾濫得連從不關注的人都「被迫」見到。
於是她便和朋友開了名叫「劣鳩飯堂」的Facebook專頁,評論集辛辣中肯於一身,展開網路狙擊,旨在鞭撻和抗衡這種飲食怪象,撥亂反正。以下他們搬出四大理由:
1.盲目配搭,不經思考
他們笑稱抹茶、紫薯和芝士是「三兄弟」。任何菜式只要加入這些熱門食材便會大受追捧,於是便生出紫薯拉麵、海膽麻婆豆腐烏冬等配搭。「其實這些食材本身都很正常,烤紫薯很美味啊,只是他們這樣配搭完全是硬來。」
2.「邪惡」所謂何物?
媒體和blogger開始摸熟網路世界,知道讀者鍾愛日韓食物,就什麼都以「韓式」、「日式」作招徠。為了增加點擊率便濫用「拉絲」、「爆漿」、「隱世」等字眼,但其實不知所云。其中「邪惡」一詞十分百搭常見,Ali他們便創出「極善良」來形容那些沒有熱門食材的食物。他們亦不滿媒體對奇怪食物有讚無彈,「飲食記者應該有正常味覺吧?」
3.影響大眾品味
當食客什麼配搭都可以接受、可以放進口,餐廳只會隨着這種風氣研發更多奇怪食物,同時引來更多廚師仿傚。這樣下去,無論吃的人和煮的人都不再重視味道,他們最優先考慮的是有否「邪惡」食材和用上關鍵字眼,賣相可否呃like,味道?過得去就算。
4.抬高食品價錢
只要有熱門食材,菜式的價格便可大幅提高。確實,簡單如一道可拉絲的「韓式拉芝腿蛋治」就盛惠六十二大元。他們常常用一套「成本論」來批評食物物「非」所值,大家卻仍心甘情願掏出錢包,助長此等歪風。
只是,亦有不少人質疑Ali等人的飲食經驗。他們較少親身試食,帖子主要來自讀者投稿:「每日都收到十幾個。我們每出一個post都會討論一下,判斷都是感覺為先,依據個人認知和讀者評語。」比如之前有人投稿寫棉花糖壽喜燒,但Ali覺得壽喜燒向來偏甜,現在只是加重甜度並不稀奇,故沒有通過。「這只是個平台,給大家一個發洩渠道和引起共鳴。」
沒有古怪,如何突圍?
他們曾狠批過一家推出海膽麻婆豆腐熱狗的居酒屋,今次Ali便親自到來,試了由中式炒鮮奶、海膽、紫薯、拖羅蓉與蟹肉組成的「太極」。她指雖然擺盤有趣,但味道「一半正常,一半錯位」,以過鹹的炒鮮奶配搭黑椒紫薯實在不妥,如變成甜品或更恰當。
居酒屋老闆鄭偉樂也有辯解:「中環是世界上租金第二貴的地方,周邊圍住的都是米芝蓮。開張首三個月都做正宗日菜,不行!」出身稻菊、水車屋等傳統日菜餐廳的他最拿手其實是鐵板燒。奈何在香港鐵板燒已經飽和,「香港人追得好勁,傳統菜式唔得,一定要fu fu(fusion)地。賣相靚仔唔一定好食,起碼要食得落。」
這區以女性客人為主,他便想出了紫薯系列,先選定幾種材料,再想如何組合。「不理鹹甜,做了再說。現在不用打工,是自己餐廳,喜歡怎配搭也可以。」
他指自己曾被媒體稱作「海膽教主」,而海膽熱潮亦由他在一年前帶起,「我現在不玩海膽啦,海膽不是這樣吃的,用得太濫,質素下降。」但轉頭又說自己在研發全港獨有的海膽雪糕。
Ali的說話或是老闆想法的註腳:「大家好像未拿捏到fusion應該怎樣,只是撞來撞去,沒那種所謂神奇的化學作用,不知道吃下了什麼。」
她理解餐廳需要突圍,亦支持廚師的創作,但強調有改善空間。「就是這種風氣太誇張才衍生出我們的page,只要大家收斂、回復正常,就不再有人來看我們的文,不再需要這個page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