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峰龍井獨好?
每逢春天,湧到杭州龍井問茶的人多的是。多雨的江南,梅雨清洗著田野,如煙如霧,給茶芽一點甘潤,勃勃滋長。
車子沿西湖旁的龍井路一直驅進,曲徑通幽,雜花生樹,是獅峰山下龍井村必見之景。一條小街,路邊兩旁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放著一口鍋,茶農們都忙翻了,炒呀炒,趕著炒剛採下來的翠綠。一整條街,不不不,應是整條村子才對,氤氳裡也彌漫嫩芽散發出來的豆花香。
杭州那麼大,但懂得欣賞龍井的人,一定會到獅峰,尋他的一杯老欉茶。
甚麼是老欉茶?說穿了,不就是茶樹的老鼻祖。正宗龍井,說的是西湖一帶種植的龍井,當中細分為多個茶字號,包括「獅」(獅峰)、「龍」(龍井、翁家山和楊梅嶺一帶)、「雲」(雲棲、五雲山、琅鐺嶺西等地)、「虎」(虎跑、四眼井、赤山埠)和「梅」(梅家塢)。論質量和名氣,獅峰為首。
一方水土,養一方茶。龍井茶遠在明代已盛名,但把它揚名天下的是乾隆。傳說乾隆下江南,曾遊龍井村,在附近獅子峰下的胡公廟休息,廟裡和尚奉上當地名茶。乾隆精於茶道,一見茶,不由叫絕。潔白如玉的瓷杯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碧液中透著幽香。品嘗了一口,兩頰生香。乾隆於是召見和尚,問此茶何名?產於何地?和尚答道:「啟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的龍井茶。」乾隆一時意興,走出廟前,只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嫩芽初發,於是冊封為「十八棵御茶」,年年歲歲採製送京當貢品。
「曾喝過老欉茶,茶湯盪漾著是鮮郁的樹梢氣息,有露珠的清冽,也有細雨綿綿的溫婉;留在腔裡的香韻,非常悠長。」素手泡茶,喝著本年度剛採下來的老欉,本地愛茶人余文心說。或許你有所不知,現今香港茶壇上買到的龍井,大部分絕非來自獅峰茶區,即使有也該絕無僅有。試想想五斤的鮮葉,去蕪存菁,炒後才剩下那珍貴的一斤。光光一個山頭的嫩芽供應國內也爭崩頭,更遑論外銷。於是乎只要用心觀察,不難發現市場上除了「獅峰龍井」、「西湖龍井」、「杭州龍井」外,近十年還有「浙江龍井」等等,產區不斷向外延伸拓展。
「哪有老欉茶這回事!稱得上老欉,茶樹必有過百年樹齡。龍井這品種,喝的是新芽鮮嫩的幽芳,非老樹閱歷的味道;而龍井樹每過幾十年便會重新培植。」港九茶葉行商會副理事長譚松發對老欉茶又有另一番見解。
他亦坦言從前的龍井比較好喝,道理簡單,舊時的人對龍井是理性地採集,喝多少採多少,每棵茶樹有休養生息的機會,葉芽味道自當然濃厚馥郁。「七、八十年代之後,龍井價值愈來愈高,茶農爭相尋找商機,冒起的新芽不斷採,更甚者大葉片連梗一併摘下,濫竽充籔,茶樹都沒有時間復元,便要應付下一輪的採收,茶葉品質每況愈下,理所當然。」說話具份量,是因為譚先生妻家三代是茶商,自四十年代末開始專營龍井的進出口,香港的總批發。接手生意三十年的他一再強調,只有杭州的龍井配合獨特的造工,方稱得上真正龍井;只有當地的氣候和沙質土壤,才會養出茶葉一身豆香與蛋花香。別要再跟他說,在四川、雲南、台灣都可種到同樣的品質。
對的,正宗獅峰龍井身價往往以十萬計,在街頭用百多塊錢買到的,貨色可以預期。「不敢妄下判斷說是贗品,但最好品質的茶一定被國家生產大隊收起,上繳中央。」譚先生說。
正宗龍井至今仍屬獅峰一帶,這是由自然環境決定。「高山出好茶,平地出好花。獅子峰、龍井村周圍的茶地四面是30℃以上的丘陵坡地,日照時間長,當地的白砂土,乃石英岩、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風化而成,養分豐富,又易於排水。西北面有高山檔住凜冽寒風,東南又有南向開口的九溪谷地,南來空氣可自然吹進,整個地方的氣溫和濕度得到保持。」萬家春老師領著我們到十八棵御茶園時解說,他是茶行福茗堂的評茶師。一如清代御史趙堯生在《龍井訪茶記》說:「龍井地既隘,山巒重疊,宜茶地更不多,溯最初得名之地,實惟獅子峰。」
江南有處女採摘龍井之說,還有「一抹酥胸蒸綠玉,纖褂不惜春雨乾。」的描繪。要少女在穀雨前每天凌晨登上茶山採茶,日出之前下山返回,新採的茶葉放在胸前緊貼乳房,用體汗和體溫滋潤,茶葉會吸收處女的溫潤和體香,方夠矜貴;畢竟「乳前龍井」只是個傳說罷了。
「茶葉是個時辰草,早採三天是個寶,遲採三天變成草。」龍井是沒有經過發酵的綠茶,綠茶之妙,妙在一個「綠」字。綠色,讓生命力永遠充滿活力。也妙在一個「春」字。江南人手裡那一杯龍井,經過了一冬的蘊藉,白雪覆蓋下甦醒時,特別清雅韻致。一般來說,新曆三月中旬開始已陸續見茶姑登山採茶,但以清明前後前後採的品質最好,稱為「明前茶」或是「首春茶」,嫩芽像蓮心,喝的是一份青蔥氣息。穀雨前採的叫「雨前茶」,又稱「二春茶」,同算是上品;立夏之際採的為「三春茶」,此時葉芽發育較大,附葉兩瓣,形似雀舌。三春茶採過後一個月再採叫「回春茶」,這時茶的葉子已成片,帶着梗,所以也叫「梗片」。
真心愛龍井的人,只欣賞穀雨前採的一葉凝聚千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