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竹坑,已沒多少人記得它曾是輕工業重鎮,也是本地食物製造廠的腹地,維他奶、李錦記和甄沾記等「香港製造」品牌均在此發迹。從1950年代開始,政府在市區邊緣開發長沙灣、筲箕灣、黃竹坑和柴灣等工業區。憑着地價低廉、交通便捷和接近勞工的優勢,吸引了各類型工廠遷入。黃竹坑因為廠地局限、交通運輸和原料供應等問題而難以興建大型工廠,只能發展塑膠、小五金和食品等中小型工業。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提倡無煙工業,此區的輕工業息微,廠房大多搬到內地。廿多年過去,物換星移,連地鐵都開通了。新式食品廠相繼進駐,看中黃竹坑的地利和創意氛圍,製作出精緻和具個性的產品。在這商業掛帥的年頭,確令人想尋回本地製造,緬懷昔日「工廠妹萬歲」,自強拚搏的流金歲月。
若坐巴士到黃竹坑道,有個站叫甄沾記大廈。物是人非,這家老牌糖果廠的生產線已搬到馬來西亞,第三代傳人甄賢賢和老員工難得聚頭,也只得佇立門前話當年。
甄沾記於1953年在黃竹坑買地建廠,「父親當年要開山爆石,建了棟典型的四層唐樓,沒有電梯,我們拿它當度假屋,他當時應該也沒有建廠房的概念。」甄賢賢說。到1958年設廠,黃竹坑仍未建村,隔涉得只能坐貨車或步行進去,故多聘請附近的水上人,不是「金水」就是「帶水」,大多做「包糖妹」,心細手巧。男的就開椰子,早上四、五點便要開椰肉和準備搾汁,廠長梁培強憶起整個廠房都是椰子糖香,連隔壁工廠都聞得到,廠內則遍地椰殼。幸好廠房門前就是大片淺灘,椰殼都送給艇戶當柴燒,造成當年船艇上堆滿椰殼的獨特景觀。
除了廠房,甄沾記還自設兩層的員工宿舍,員工圍坐看大電視、一起去旅行、還有伙頭照顧員工三餐,「暑假趕製雪糕、年尾趕製椰子糖,要開夜班的話還有宵夜提供。也會幫員工申請家屬來港,有的甚至生養死葬。」甄賢賢道。昔日的工廠歲月不盡是苦,甚至令員工引以為傲,故不少人都在工廠拍照留念。
滄海桑田 無奈遷走
這種家庭式管理的工廠都是廠長說了算,薪水都是手寫紀錄,欠缺制度。「高峰期試過過百人,要廿四小時做雪糕雪條,停機成本貴過開機嘛。」在外國讀書回來的甄賢賢便大力整頓,教他們用員工手冊記錄上班日數,要打卡和請病假,還找銀行職員來幫員工開戶口。大多水上人都不識字,初時難以適應,但也慢慢習慣過來。
工廠見證了1959年完成的填海工程,水上人遷走上樓;1966年政府將黃竹坑道拓闊成雙線行車道;1968年第一期黃竹坑村落成,為區內的輕工業提供新一批勞動人口;1982年香港仔隧道通車。然而在九十年代開始,政府將工業用地變作工業或辦公室用地,不少工廈變成寫字樓。同時政府又大推無煙工業,講求環保,「當時我們的鍋爐是黃竹坑最大型的,政府便要我們蓋最高的煙囪,但我們才只有四層呢。」老員工憶述。
同期有不少廠房都搬到靠近貨櫃碼頭的地區,減省運輸成本,甄沾記廠房亦隨着大勢遷到內地:「那是個錯誤的決定。未搬前已考慮應該在原材料的產地設廠才對。」甄賢賢說。今天他們的生產線搬到馬來西亞,以往椰子要一個月才能運到香港,現在幾乎是即摘即開,四分三的工序包括開椰子和炒糖等都由機器操作,只是昔日工廠同仁胼手胝足,趕製糖果的場面不再復見。
甄沾記正籌備百周年特刊,希望徵集舊照、舊物和邀請前員工分享往事。如欲提供相關資料,請電郵至info@ke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