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桂花糕到植物宴,本地食物創作團隊「深食(Deep Food)」如何從小眾市場逐漸做大,喚起社會對「食物設計」的關注?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食物設計:一道餐桌上的思考題 Food Design: The Art of Creating a Better World

從桂花糕到植物宴,本地食物創作團隊「深食(Deep Food)」如何從小眾市場逐漸做大,喚起社會對「食物設計」的關注?

04.03.2025
黃家邦,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cover

食物既是溫飽之源, 更是共通語言─這是本地食物創作團隊「深食(Deep Food)」創辦人陳可兒(Cindy)與伍澤均(Henrick)的共同信念。他們是一雙熱愛設計的璧人,在創作途上以食物作為媒介、物料;透過設計手法探索食材蘊含的獨特故事與文化意義,進而策劃各類創作,啟發人們對自然與生活的思考。

深食的起步極其簡單。「我們是用兩位數字的投資去起家的。」Cindy回憶道:「就是買了些糯米粉來做桂花糕,頂多再加上些桂花露,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創作,以及所謂的生意。」這種低成本卻富創意的開端, 展現了他們在創作途上的靈活彈性及實驗性。正正是這樣一步一步摸石頭過河,他們才能走過這八年多的跌撞,反覆在困難和掣肘中尋求突破,「創意好玩的地方就是在這裏!」

是次訪問邀得本地食物創作團隊「深食(Deep Food)」創辦人陳可兒(Cindy,左)及伍澤均(Henrick,中),與帶有飲食記者背景的食物造型師鍾詠嫻(Gloria,右)對談。也許都是 大眾眼中「玩食物的人」,在對食物設計或設計食物的理解上,既有各自的專業見解,也有不少共鳴。
是次訪問邀得本地食物創作團隊「深食(Deep Food)」創辦人陳可兒(Cindy,左)及伍澤均(Henrick,中),與帶有飲食記者背景的食物造型師鍾詠嫻(Gloria,右)對談。也許都是大眾眼中「玩食物的人」,在對食物設計或設計食物的理解上,既有各自的專業見解,也有不少共鳴。

從小型創作到公共藝術

早年深食常以創作者身份,參與大型藝術和設計文化活動,作為受委約的創作單位之一。例如二○二一年在香港動植物公園進行《情迷島中園》的創作,以公園的古蹟建築和香港歷史為靈感,設計八款創意糕點,引領觀眾從味蕾探索文化意趣,當中包括那入口帶苦澀的缽仔糕,以呼應日治時期的苦。 而讓筆者印象更深的,則數前年於南豐紗廠開設的《它的神話─植物宴》。深食作為食物設計者,負責將劇本故事及訊息轉化為詮譯菜式概念。一起埋班的尚有兩個合作單位,包括TS Crew以舞蹈形體動作傳菜,呈現及啟發聯想;以及由主張採用本地食材的餐廳ROOOT負責料理食材,營造一場探討式的飲食文化盛宴,對於參加者而言,或許耳目一新、 饒有趣味,但對創作者Cindy及Henrick本人而言,卻是一場至今依然難忘的學習過程。

隨時間推移,深食的知名度日漸提升,開始從小型創作躍至公共藝術領域,與博物館、藝術空間展開合作,設計了多個饒富趣味的互動項目。他們亦逐漸從「埋班」的角色躍升為項目主導者,自主掌握從概念發想到合作夥伴選擇的完整過程。

這張《它的神話─植物宴》的宣傳照片,充滿神話式的抽象與虛無─蔬菜擺放錯落有致、切割方式隨性卻又充滿含意,以此對應演出故事脈絡,巧妙地勾起觀眾的好奇心。
這張《它的神話─植物宴》的宣傳照片,充滿神話式的抽象與虛無─蔬菜擺放錯落有致、切割方式隨性卻又充滿含意,以此對應演出故事脈絡,巧妙地勾起觀眾的好奇心。

旨在打破人際隔閡

在油街實現的「喚 味:χ」項目是深食迄今為止最長期的創作,同時也是Cindy心中印象最深刻的項目。這個為期十個月的公共藝術計劃,自二○二三年底在油街廚房展開。項目以「喚味:χ」為主題,「喚」取「喚醒」之意,旨在通過食物喚起人們的好奇心,引領觀眾探索不同面向。活動分為三個季度:「時間χ」、「空間χ」和「個體χ」,分別對應記敘文中的「時、地、人」三個元素。每個季度都舉辦了豐富的工作坊、展覽和影像創作,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參與者。最年長的九十多歲長者與團隊一同探索油街,親手製作薑餅屋;最小的參與者僅兩、三歲。活動形式多樣,例如製作醋漬蔬果雕塑來「封存百味人生」,創造出深具意義的文化體驗。項目特別之處在於其跨界合作的廣度─從建築設計師、畫家、劇場人士到香品創作者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都參與其中,激發出燦爛的創意火花。而食物作為媒介,更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正如Cindy所說:「因為食物,大家放下了戒心,透過一起用餐建立共同連結,自然而然地展開深入交流。」

不設限 心態成為靈感泉源

兩人愛閱讀,上至天文神話奇觀、下至科學應用工藝,無所不讀;兩人也廣結良朋,從中獲得許多對未知範疇的認識,甚至無形中為日後創作路途上可能發生的合作機會所鋪路。這些豐富的知識與經驗,構築了他們在設計路上源源不絕的靈感泉源。

滿腦子都是想要展演的題材,遇上了合適時機,便應用上深食那套充滿實驗性的方法去呈現。「我們都是設計出身,自然而然用設計方法去詮釋各種主題,而且選擇以食物作為媒介。」Cindy說。他們視食物為創作物料,透過形狀、味道、質感等多重維度,展現不同的文化內涵與情感故事。

不具商業價值帶來的挑戰

然而,食物設計在香港仍屬小眾。

Cindy坦言:「我們沒有思考過『如何在香港發展食物設計作為一盤生意』的問題。」她認為,食物設計的價值在於其文化深度與創意表達,而非單純的經濟效益。然而,香港的高生活成本與快節奏,使得這種實驗性創作難被廣泛接受。Henrick補充說:「香港的設計發展以產業為本,多數人都認為,設計就該具備商業價值、實用性與獲利性。但食物設計更著重概念性與實驗性,目的是引發思考、傳達訊息,而非僅追求商業利益。」他直言,當中的觀念差異正是深食在推廣食物設計時面臨的諸多挑戰。與其深究「甚麼是食物設計」、「食物設計可以是甚麼」,不如說一起開拓「食物設計可以是甚麼 」,Henrick深信這 可能是更有趣的。因此,二人對於被客戶稱呼為Artist、Food Creative或Food Designer滿不在乎,「每一次我們都是在title上『任人魚肉』。但是我們做事的方法很明顯也相當清晰,這是一個設計的方法!」用食物去多說一些信息,去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共同語言,去連結不同的人,這才是由衷地令人覺得「做食物的Creative真好」,進而形成一個契機,讓大眾意識到,「原來有一些我們以為很理所當然的前設,其實前設背後是錯的;或者前設背後是在論述一些我們未必認同的價值觀;或者你知不知道那前設背後其實有這些價值觀的呢?」Cindy堅信,這些認知與覺察才是更重要。

人工智能 開拓前路

正如前文所言, 反覆在困難和掣肘中尋求突破,才是兩人心中認定好玩有趣之處,因此深食亦從未停止創作的腳步。現時他們正進行一個關於AI與食物的項目「今晚食乜餸董事局」,透過AI模擬不同性格與價值觀的角色,探討食物選擇背後的文化與語境差異。「我們希望透過AI,不僅提供答案,更能揭示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聯繫與差異。」

這個項目不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對食物設計未來可能性的探索,「AI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身以外的觀點,甚至發現新的知識。這正是食物設計的意義所在—透過食物,連接不同的世界。」

深食 Deep Food

https://www.deepfooddesign.com/

黃家邦,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食物設計:一道餐桌上的思考題 Food Design: The Art of Creating a Better World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