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各種慢煮器具,大部分廚師都選擇用慢煮方法處理魚柳,愛其嫩滑鮮美,始終魚肉很易過熟,肉質過火,怎樣也救不回來。同時,慢煮也意味着須使用大量的真空袋,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米芝蓮二星主廚的Richard Ekkebus因為這個原因,改採用媲美慢煮效果的魚柳做法。
慢煮鱈魚是最常見的菜式之一,他則以牛油與橄欖油浸煮綠鱈,做出相似質感,「我不想浪費塑膠袋,而且做真空處理時,其實亦會令肉汁流失。」同一種味道,可以用不同食材與做法呈現,不一定要犧牲環境。加上,他可以在牛油與橄欖油中加進不同味道,例如香草和菇菌等,提升魚柳的鮮味。但大部分時間,他都不用加添任何提味食材,因為魚柳本身已經鮮香十足。
少見的綠鱈魚柳
他的餐牌上有種少見的綠鱈(pollock),屬鱈魚的一種,在岩岸生長,味道比瀕危的太平洋鱈魚(pacific cod)更濃郁鮮明,肉質結實。「香港人喜歡滑嫩的太平洋鱈,但我覺得吃上去有點mushy,那是懶人的食物。」而如果將太平洋鱈與綠鱈放在餐牌上,99%的人會選前者。「他們不習慣改變,就像現在要你突然轉換坐姿一樣。」
Richard在荷蘭漁村長大,附近漁夫都將混獲(bycatch)帶回家,因此吃到很多海魚,自小就認識綠鱈。「我十三歲就學會潛水,當看見掛在魚鈎上的魚,就知道奪走了一條生命,更加尊重自然。」Richard 在海產豐饒的地域成長,與海洋關係密切,明白海魚得來不易。
慢魚運動
現在歐洲人已減少食用蛋白質食物,慢魚運動(Slow Fish)也變得普及,2003年由意大利港口城市Genova開始,擴展至歐洲甚至美國。比起海鮮品種,慢魚運動更重視生產過程。運動不反對捕魚,但提倡使用漁籠或釣線、減少捕撈量與降低捕魚速度,並拉近消費者與漁民之間的距離,廚師亦要知道魚獲如何得來。正如Richard會找法國與日本漁船供應手釣海魚,「那日本家族已經捕魚二百年了,我還親身跟過他們出海釣魚!」
手釣不像拖網般令海魚受驚、肌肉緊繃,同時避免魚身碰撞損傷。魚獲宰殺後冰鮮運到香港,「急凍可以放很久,但會浪費包裝膠袋,肉汁也會因擠壓而流走。」他也不依賴歐美海鮮指引來選擇魚類,因沒有一套能適用於全世界水域:「目前我在參與制定一套屬於香港的海鮮指引。」
Amber
中環皇后大道中15號置地文華東方酒店7樓
2132 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