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香港地小本經營困難,尤其是像Wendy這種自稱「乜都唔識,膽粗粗試吓做生意囉」的師奶。
店子只有百多呎空間,放了四個電飯煲,環境侷促;電飯煲裏滾着湯,香氣四溢。Wendy忙得一團糟,但仍細意的一邊撇掉油,一邊笑說:「鮮雞早已汆了水,只是連骨裏的脂肪都熬出來;老火湯要夠火候。」接着,鼻子翁一翁嗅一嗅;之後,調上中火。說時遲,那時快,又跑到另一個電飯煲,重複着同一動作,補充說:「煲湯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就是要有心機;先用大火煲滾,待肉香滲出後要調校中火;如是者大火,中火,大火,中火,大火好幾回,湯才好喝。
「之前,試過用一大個湯袋包裹所有材料去煲,諗住慳工夫。」但由於食材沒有足夠空間「流動」,就是熬不出味來,唯有多花工夫分開四個煲。「也試過偷懶讓夥計代勞,但夥計工夫做不足,結果味道就差一丁點;那也是人之常情。」所以,Wendy凡事親力親為。
「我就是幻想顧客是喝着『媽媽』的家常老火湯。」Wendy笑說。
但這碗湯,幾乎蝕掉了Wendy一層樓,還未計那「朝不保夕」的沉重壓力。
2006年的一天,Wendy走過上環禧利街,看見人們簇擁在小店買魚蛋燒賣,心中默算:一串6元,每分鐘賣一串,那還得了?又想:賣魚蛋燒賣,就是現成品取貨便成,弄個汁便成,有啥難度?更大的玩笑是:一旁的店子開了十多天便招頂,可不是天賜良緣?機不可失!便頂替了店子來做,也做着發達的白日夢……
結果是:由於經營者多了(一連共有三檔),生意可不是想像中般印銀紙,最初半年更是入不敷支要「蝕」入肉;於是便亂出章,賣鹵味賣牛雜賣兩餸飯。「香港人就是轉數快。」Wendy自吹自擂地道。果然,生意也漸入佳境,從收支平衡到賺得蠅頭小利,滿心歡喜。「得再努力一點,把已投資的都賺回來。」接着,故事還是耳熟能詳:業主加租。「加幅幾近三成,賺得還不能追上加幅的金錢。」要是放棄,可不甘心;又得發愁。「找些朋友訴訴苦。」湊巧,那一晚煲了自家靚湯。
席間,一個年輕朋友喝着Wendy的老火湯,一邊說:「很久沒喝過湯。」朋友獨個兒住,鮮有做飯;輕描淡寫卻刺了一下Wendy的神經。「區區一碗家常老火湯,對上班一族來說竟然變得奢侈。」話題便說到Wendy店子的不足:由於所有食物都是現成的,人有我有,沒有什麼特色可言;再者,店子在中環,上班一族「窮得只剩下錢」,就是沒時間。只是,當時湯包和送湯服務已大行其道,也不是什麼新鮮點子。Wendy想通了:大規模工業式生產,跟媽媽的家常老火湯是不同的,一定要有自家特色。
四個電飯煲一共百多碗湯,賣完就無;都說,不是工業式生產。
現在,Wendy的生意可說是上了軌道,不少上班一族每天跟她訂湯,收入亦穩定。不過,對Wendy來說最大的滿足感,老套一句:是人們的讚美。真的,說起初生意艱難,Wendy說沒流過一滴淚,倒是說到別人的讚美,她眼睛紅了。
靚湯王
上環永樂街87號泰達大厦2號鋪
8101 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