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在中環「全球101間最佳牛扒餐廳」 的熟成櫃當中看見馬友時,腦中便閃起「鹹魚翻生」 這句香港俗諺。香港人嘗海鮮向來講求生猛鮮活,因此捕捉後即時死亡的馬友都不被看重,多被醃製成鹹魚,亦在琅琅上口的歌曲當中, 與白菜一同標籤成「窮人恩物」。
其實不公平──即使鹹魚,也有高低之分,馬友鹹魚絕對是上品。而且,馬友不死板地局限於鹹魚製作上,「一夜情」、「生死戀」等使人產生浪漫遐想的名字,也早已出現在海鮮酒家的餐牌上,只是印象仍然逗留於家常便飯行列。
如今打破馬友刻板形象的,竟是西廚!
家常美味 不是蒸就是煎
在小菜館或酒家點一份馬友,侍者通常會問:「蒸還是煎?」
「蒸吧!」
「阿妹真識食!」
無論答案是蒸或煎,侍者回應的句子不變,這只是逗樂客人的技倆,好讓客人在朋友面前得戚一下。
馬友肉質分層、少刺、魚油豐盈,向來是醃製鹹魚的最佳材料。沒有被製成鹹魚的馬友,從漁市場或街市買回來後,也甚少未經處理直接蒸或煎。在馬友雙眼仍有光芒、魚身仍有光澤時,便洗淨、去鱗、去內臟、起骨,以鹽水略浸十五至三十分鐘後,撈起風乾過夜,減少水份、迫出魚油、帶出風味,這便是「一夜情」。烹調時再加片鹹魚,便成為「生死戀」,命名得可歌可泣。
外號固然富創意,可是烹調方式不是煎就是蒸。食家蔡瀾也曾撰文道:「清蒸也行,在魚上鋪上豆醬薑絲,看魚的大小、蒸五至十分鐘,其他配料甚麼都不必加,魚肚中的肥膏,是無上的美味。」、「煎馬友時發出的那陣香味,是令人不可抵擋的。所以從前的潮州大排檔都備有一平底鑊,下大量的豬油來煎馬友,客人走 過即刻被吸引,停住了腳。」蔡瀾同文中亦提到:「小時吃奶媽用馬友打漿做的魚圓(編按:丸),此生難忘。」應該也是蔡先生品嘗過烹調手法最刁鑽的馬友。其實,簡單的烹調方式,也算是對食材原味的敬意。馬友的鹹香鮮厚,的確不用修飾。
馬友,在家常魚鮮來說,算是上品,但也只停留在家常層面,沒成為星級中餐廳的矜貴菜式,卻被來自西班牙的廚師捧到手心。
野生的魅力
「哪條魚美味些?」西班牙籍行政總廚Jaime Ortolá問。筆者於採訪前,特意要求他烹調香港野生馬友和台灣養殖馬友,一嘗分別。見我指指體型較大的一條,Jaime嘴角一勾笑問:「是因為你知道這條馬友來自香港嗎?」台灣馬友散發出一份細膩獨特的瓜香、魚汁豐盈,香港馬友則鹹鮮誘人,魚油甘香。對於外國人來說,兩者各有千秋;而於筆者而言,亦不存有偏袒,一方水土一方人,馬友就該擁有個性強烈、魚鮮不能取替的鹹香,自然覺得香港馬友更勝一籌。
這道理,眼前的總廚當然也十分清楚。Jaime出生於西班牙東南部的阿利坎特(Alicante)地區;他從手機找出家鄉的風景,畫面盡是湛藍大海。「當然是我家鄉的魚最美味,魚鮮十足,可是香港人可能會覺得腥;而且要將魚材空運來港,一來魚材已變得不夠新鮮,二來空運增加碳排放,我希望實踐可持續發展,於是盡量採用本地食材。」
所以,若並非筆者要求,Jaime 也不會買來台灣馬友。「當香港野生馬友未到時令不及當造,便會採用香港的養殖馬友。」Jaime一看便能分辨出野生與養殖的馬友:野生馬友具更大力量於海中游動,魚尾長而尖,「另外大部分野生海魚的腹部被劏開後,也有一層薄薄的黑色膜──那是由黑色素沉澱而成,以作用潤滑和保護內臟,屬正常現象,但甚少出現於養殖魚當中。」
熟成七日 魚油更鮮美
Jaime對魚鮮的熱愛,看來不亞於牛扒。雖然Fireside名列由倫敦媒體公司Upper Cut Media House選出的「全球101間最佳牛扒餐廳(World’s 101 Best Steak Restaurants 2024)」第七十位,但Jaime從沒把餐廳定位為「扒房」。
「看名字便知道主題概念是『火』。」 他大約六年半前來香港發展,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是香港仔漁市場。Jaime給我看他下載到手機的書籍──《香港街市海魚》和《街市活珊瑚魚圖鑑》,「我幾乎嘗過所有本地魚鮮,十分喜歡石蚌、西星斑、泰星斑、黃𩶘鯧、黑瓜子……」
店內熟成櫃當中,除了牛扒,還有馬友、吞拿魚和鱸魚。「我十分欣賞El Palanca(編按:西班牙名廚),鬼馬的他顛覆了廚師形象,我也要求自己與眾不同。」三年前,Jaime便開始採用馬友作燒烤:「我敢說,我是香港首位用馬友烹調並將之放到餐牌上的西廚!」Jaime說,當初嘗試了超過二十款本地魚,最後還是覺得馬友最適合以長時間熟成和直火燒烤處理,「像石蚌、星斑,清蒸最是美味;唯獨馬友魚脂豐富、肉質結實,燒烤最能夠迫出其香氣。」
Jaime將馬友魚放在牛扒乾式熟成櫃當中,按魚身大小熟成五至七日。「香港馬友立秋後當造,這條也有七百克,通常也會熟成七日。」他也曾經試過將馬友熟成一個月,可是魚肉幾乎完全消失。「魚肉當中有百分之八十是水分,熟成的處理,令當中的水分流失,肉質會變得更加結實;而魚肉肌肉細胞內的酶會分解肉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原,轉化為天然糖分、脂肪酸和谷氨酸鹽,令油脂更鮮美。」手上的野生馬友來自馬灣、青馬大橋一帶;Jaime從烤架上夾起後,魚油滲着魚汁流滿整個碟面,「你看,魚油多豐盈!」
雖說最愛還是家鄉的海鮮,但 Jaime也認同,馬友的個性獨一無二。「西班牙也有脂肪豐富的魚種,像多寶魚、海鱸魚、鱈魚、鯖魚、沙甸魚等,不過鱈魚肉質軟滑、味道太淡,沒有馬友的鹹香鮮味;沙甸魚和鯖魚鮮美香濃,但肉質厚實。大概只有馬友,在熟成後仍維持肉質細嫩,魚鮮鹹香和油脂甘腴也達到平衡,很適合燒烤。」
那麼,馬友算不算是本地富代表性的魚類?他回答:「除了香港、台灣,我聽說過日本和韓國也有馬友,我並非因此而認為馬友魚不能代表香港,只是覺得不可說以某一種海鮮代表香港。」話雖如此,作為香港首位將馬友搬上餐桌的西方廚師,相信Jaime即使日後離港發展,以後看見馬友也會想起香港。
上乘馬友鹹魚霉香製法
年輕一輩多認為,鹹魚就是鹹魚,象徵徹底死亡、失去夢想。仍會走到街市老舊食材舖買鹹魚的人,大概懂挑選大小、平貴之餘,還懂得「實肉」與「霉香」之分。香港鹹魚魚種主要為馬友和鮫魚,鮫魚於捕獲後以冰冷藏,再以鹽醃,不經發酵;而馬友於捕獲後,會即時以鹽保存,再經發酵成鹹魚。兩者處理方式雖異,但同屬「實肉」型;至於肉質油脂比例好的馬友,則採用「霉香」製法升格。
製作霉香鹹魚,先將馬友劏開清洗,置於通風乾爽的地方晾上一至兩天,讓魚肉當中的蛋白質進行「霉變」;然後以鹽抹遍魚身,放於罈內並以重物壓頂以排走空氣,令鹽分融入魚肉當中,約一星期後取出再曬乾成鹹魚,是傳統、經驗和心血的成果。霉香型鹹魚肉質軟綿,味道甘香鹹鮮,可惜懂得欣賞者如上等鹹魚一樣,買少見少。
Fireside
中環砵典乍街45號H Code The Steps 5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