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龍景軒的商務午餐就一直只做『例湯』,而不是名貴燉湯?」前陣子到訪中環三星米芝蓮中菜廳,遇見主廚陳恩德師傅,我鼓起勇氣問他這個問題。
「你不覺得,這是廣東家庭主婦的創作結晶嗎?」德哥的回答一貫笑鬧本色。他是少數現時每天堅持煲「例湯」的酒店中菜主廚。這天我喝到的,正是秋冬的潤肺恩物「西洋菜陳腎南北杏煲豬腱」,猶為接下來的燒味拼盤、小炒和臘味粒飯作引子。他似乎很理解富豪名人對「回家吃飯」的期待,「有碗熟悉的湯,充滿溫暖、滋養的滿足感覺」,有點儀式感,「而不是匆匆忙忙填飽肚就走。」
例湯即是老火湯。例湯之所以「不貴」,德哥認為是基於過去我們喝湯的習慣,「茶餐廳免費送的例湯,料顯然不多,用的多是便宜豬骨,而且會加水溝淡。」索然無味,自然沒有讓人想重視,甚至欣賞細節。不過,在德哥這位主廚眼中,「西洋菜鴨腎湯」其實可以做出許多細節來,就像「混搭鮮、陳兩款鴨腎,味道更香」、「西洋菜一定要水滾後下,不然有苦味」、「火切忌大滾」、「加七、八成水就夠」等。他認為,廣東人熬湯強調「煲三燉四」,當中講究的無非時間和火喉,於是他請每天最早上班的點心部師傅兼顧煲例湯,讓湯料在午市前有足夠時間「出味」。如此講究,想來客人對「例湯」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這也是他家裏的味道
用西洋菜搭鮮陳腎、豬骨、陳皮、無花果和蜜棗,其實也是德哥多年的自家湯方。
「以前為了讓老婆專心照顧兒女,我通常都會買餸回家煮飯,能幫則幫啦。」德哥也是少數願意回家下廚的酒店中菜主廚。他習慣在長沙灣保安道街市買料,「我愛買『骨排』──有骨也有肉,不會像腩排那麼肥;加上(上世紀)九十年代雞價貴,除非過節,不然平時煲湯多數買豬的。」「計一計,老婆就走了廿多年。」他補上這一句。
「年紀問題,現時吃湯渣,我都不會點豉油──被人老點得多嘛!」德哥試着把老回憶講得輕鬆一點,然後又轉身走進廚房,影印貼在廚櫃上的例湯表,上有共十二款例湯款式。「送給你的!帶回家,叫媽媽照着煲給你喝。」他豪邁地說,一貫笑鬧本色。
我認真端看着,心裏決定:這周末要依着湯名買材料,為媽媽熬一鍋「例湯」。
龍景軒
中環金融街8號香港四季酒店4樓
3196 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