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Yukkuri,站在那道來自法國鄉村的橡木門前,摸索了好久都不太懂得如何開啟。後來才曉得關鍵在中間那圓球形的握手,伸手扭動、門後的機關隨之轉動,便可拉開入內。這個不平凡的戰前舊門正是眾多古道具之一,也是這個空間的序章。
店主們由三家小店共四人組成:常常集品的Kenneth及Yanki、黑池Pete及一句制作的Cammi。他們同生於一九八七年後,形容自己為「寬鬆世代(ゆとり世代)」。其時填鴨式教育漸轉成寬鬆教育,更着重對學生個人興趣的培育。興許,是以養出了四人對古舊物事之意趣與涵養,他們認真說:「我們是寬鬆世代,卻也執著用歷史文化解釋一切。」寬鬆世代(音:Yutori)與放輕鬆(音:Yururi)音節相近,把四人的悠閒逸意與所鍾愛的古道具相融匯,正好建構出Yukkuri這個空間。
不止是Cafe
日光穿過小窗,把古門後的空間照得敞亮。牆上吊掛大福帳、茶席用的捲布、寓意三陽啟泰的三羊陶器(第十二代坂高麗左衛門萩焼未香合)、和菓子壓紋版與刀具、瀨川辰馬的陶藝作品等器物分佈於木櫃內、長桌上,這是由古道具建構的質樸陳列區。趟門之後則是寬闊的用餐區。奢侈地只放上五組桌椅,與大部分餐室「用到盡」的佈局大相逕庭。Pete解釋,這一份距離感不止是為應付防疫條件,更多是為客人感受空間、享受氛圍的考量,「不只是食、飲,就算。」
Kenneth認真地說明空間的設定:「香港盛行cafe或喫茶店,我們無可避免被冠上類似的名堂……但我們選擇以前舖後餐廳、空間比例為1:1的形式,說是為了突出古道具的中心思想。」後來Pete也補充說,「如果要用文字去定義一個空間的性質,我會用『Food lab實驗場所』」,在四人眼中,這裏即便有食物,但所作的都是融匯歷史文化的飲食體驗。食事,是讓人輕鬆地去認識和接觸古道具的媒介之一。
和洋折衷的體現
早在開店以前,Pete就在黑池的Instagram上寫道:「Yukkuri所追求的是年代與年代中的細節,和洋中尋找平衡。」仔細說明,那是以明治文明開化為起點,當洋式風格逐步被引入到日本建築;及後外來文化急速流入,醞釀出緊接而來的大正浪漫時期。Yukkuri所希望呈現的,正是這一份和洋結合的文化涵養及優雅美學。
除了選取古道具以切合和洋折衷的主題,就連餐點設計也在慎密考量之中。Pete手持一件象谷塗茶盤說明之:「在木頭上重複上啞漆,最後灑上茭白(菰草/菰蔣)混合的塗,多用於茶托及圓盤等。因其樸素古雅的啞漆,及有我谷盆的影子,隨着用者的使用呈現出獨特光澤。我們以茶盤承托一碗紅豆湯,以流質食物表達出嫻靜清寂的流水刻紋。」產自印度的紅豆,傳入中國後再經和尚帶入日本,剛好是舶來品之一。由紅豆飯演變成紅豆湯,加入白玉,組合成「善哉」。
餐牌上的烘焙類食品均由Sow Vegan因應店主們的概念而共同創作及製作,以純素的滋味貼近歸於質樸的空間。例如是夾滿綿滑忌廉的Brioche Bun,又或是包含了酸種麵包及小餐包的麵包定食。
在這裏供應麵包,也是店主們表現和洋折衷的方式之一。早在十六世紀,麵包就隨葡萄牙食糧買賣及儀教士等傳入日本,葡萄牙語 pão 隨之演化成日語パン(pan)影響後世。你有發現日式麵包店常有Pan的標示嗎?有聽過台語的麵包為mī-pau嗎?一切都有源可溯。
這些與餐點有關的和洋歷史及文化故事,統統被Pete整合成文、製成便箋,在餐桌上展示。他笑說,日後的餐點都會循此道研發,例如心中在構思的田樂燒以及更多古食等,他都希望能透過反覆翻書鑽研,與廚師開發研究,在餐桌上以古道具及食事說歷史。
Yukkuri
九龍城太子道西4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