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閱讀清單】從九龍城寨看香港建築發展

你印象中的九龍城寨是怎樣?破舊不堪、污煙瘴氣的地方?兩位外國攝影師和建築師以照片和口述歷史紀載九龍城寨清拆前的真相。他們揭露九龍城寨是一種理想的城市形式,甚至界定今天香港擁有一座座多功能超級大廈的建築實驗室。

九龍城寨界定今天香港建築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的英文版早在1993年出版,而日文版亦多次再版,我卻是最近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因為中文版大約在2015年才出版,確實有相逢恨晚之感。

英國建築師林保賢和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曾在香港居住多年,於1993年九龍城寨清拆前五年基乎每個月都深入城寨,與居民進行訪談和拍照,是城寨最真實的呈現。

最令我驚豔的地方,是書中竟觸踫以往鮮被人提及的城寨建築特色,以精準的數據與歷史講述城寨建築演變和香港如出一轍。「城寨是這個殖民地的孤島,人們為了擺脫貧窮躲進城寨,而城寨為了容納他們,也不斷成長。」建築師James Saywell在書中寫道。

從六十年代以前,城寨都是靠手工興建的一至三層高建築物。直至1963年《英文虎報》報道評論城寨突然冒出高樓大廈,「私人發展商忙着拆掉古老的單層建築物,興建新樓宇——它們大多數高達九層。」自此,城寨出現二三十層高樓,若非附近啟德機場航道的高度限制,建築恐怕會建得更高。可見,縱使城寨被稱為「三不管」地帶,仍然與香港同樣落入必須發展一途。

書中又引用香港著名建築師何弢女兒何巽的研究,何巽認為城寨並非失敗的城市形式,而是理想的形式。因為城寨的社會渾然融合,極為有效地運用空,將所有功能,包括居住、工作、休閒到社會服務集中在一個密集、步行可達的區域。「城寨這個建築實驗室,界定了今天香港的基本組成部分——把住宅、商業的休閒煣合於一座建築物的多功能超級大廈。」

從未到過這九龍城寨,實在可惜。

(圖片來自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