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後,最老的也有27歲了。這一代年輕人,自小在互聯網下成長,他們的思考模式、營商願景,確實與上一代不盡相同,因着social media的普及,夢想不像上一代人那樣遙不可及,只要有實力,人人也可以開間鋪,不過能堅持下去的,又有幾多人?以下三位九十後,同是首飾手作人,一個是外表很文青、卻自稱是婆婆的女孩,以自創圖案的刺繡大獲好評;一個正職是燒玻璃首飾、副業是教畫班和攝影師的slash毒丁;一個是猶豫不決、尋找人生方向的織繩Janice。雖同是手作人,卻有南轅北轍的風格、價值觀和態度,以致有不同的成績和方向。
我是小蓮婆婆
@littlelenpopo
Found in 2014
網店綽號為小蓮婆婆的Shirley Hung,外貌、年紀一點都不「婆婆」,相反是一位年紀輕輕、漂亮的女生。訪問當天,她穿一件看似vintage的啡色圖案毛衣,內襯一件簡單的jumpsuit,弱不襟風的瘦削身型,眼角眉梢有種茫然的冰冷感,但當開腔的時候,才發覺她一點不冷傲,說話有禮直率,心思單純得叫人意外。為什麼會叫自己做婆婆?「別人說我做事、說話也慢人半拍,小時候吃飯也吃一小時,所以叫我做婆婆。」若要找出她與婆婆的共通點,就是兩者同樣擁有無比的耐性,怪不得她的刺繡做得這麼出色。生於1993年的她,現正就讀浸大Visual Art 學系,主修繪畫、攝影,也有金工、陶瓷等相關藝術學科,咦,沒有一科是教刺繡的?
Shirley最初接觸刺繡,緣於2014年中,因見一位同學做刺繡,她便試試看,至今只有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卻有這樣的手藝,她沒正式學過,我覺得只有天份兩個字可以解釋。「小時候很喜歡做不織布的手作,所以也懂得拿針穿線,初開始刺繡時,都是邊問朋友邊試着玩,初初只是抱着玩樂心態,以色塊填滿,後來發覺自己的不足,便開始找刺繡書來自學,開始懂得更多技巧。」Shirley刺繡最特別的地方,是她刺出別人不會刺的東西,風格與傳統刺繡的主流風格可謂南轅北轍,傳統刺繡來來去去是花鳥山水,但她的刺繡圖案就像漫畫和油畫,時而幽默、時而溫情、時而孤寂無聲,如此獨特,全因圖案設計也出自她的手筆,對本身習畫的她,可謂雙得益彰。
為何這麼喜歡做手作?是受父母影響嗎?單親家庭的她,獨生,與媽媽相依為命,媽媽忙着工作養家,自小由工人照顧,閒在家,寂寞,時間多得花不完,於是她開始想些古靈精怪的念頭自娛,最初以不織布自製鎖匙扣、蛋糕,密密縫,只因一顆單純的心,就是為等媽媽回家一刻的讚美,她與媽媽感情特別要好,她會寫信、畫畫給媽媽,她小時候曾笑說:「要與媽媽結婚!」她的媽媽雖然忙,但一直讓她多嘗試不同的興趣班,以至Shirley選擇這條藝術路向,她的媽媽也大表支持,這也是Shirley的動力所在。
「最初開始,沒想過會有這麼多人喜歡我的刺繡,也沒想過是一盤生意,特別是筆下的香蕉人圖案,很多人也希望我刺在小布袋上,我便買來一部二手衣車,連布袋也是自己縫製,後來開始做刺繡銀包、刺繡耳環及襟章等等。我自覺很幸運,開了IG後,很快就有訂單,最初是我師姐,後來在網上add了很多手作人,擴闊了圈子,有位網上認識的手作人將我介紹給DJ瑪利認識,於是我上了903電台節目,漸漸更多人認識我。」正當作品愈趨多元化、251張帖竟有差不多七千位followers,卻做了一個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動作:停接訂單。可能你跟我一樣,以為小蓮婆婆是一位坐在搖搖椅上、日夜低頭刺繡的婆婆,怎料她說:「我只趁聖誕新年長假不停刺繡接訂單,在上學的日子,我幾乎都不刺繡,所以停訂單,因我不想一邊上學一邊接單,上學,放學,便做功課。」作為一個學生,難得有好手藝,又能賺錢,又賺名氣,不是應該全力去做嗎?「有人認為我畢業後便可做小蓮婆婆賺錢,但我其實覺得不太可行,因為刺繡花的時間實在太多了,以前試過刺繡太長時間,患上彈弓手,尾指變得僵硬,因長期僵持在某一個手勢,令指頭關節過度疲勞,所以若以刺繡為全職事業,真是不太實際,我也不希望自己由朝到晚都困在家刺繡,怎樣也好,小蓮婆婆只會是兼職。」所以我一開首就說,Shirley 一點不像婆婆,她確實小說中的人物,不吃人間煙火,雖不是家宅豐厚,她是一個單純的、沒有太多物質索求的女生,而且她有更遠大的理想,發展自己的藝術創作,因此,她在課堂上、藝術創作上,多添了刺繡這元素,她將刺繡比喻為畫畫:「我覺得刺繡很像畫畫,不過刺繡要兼顧針線的方向。最近我便嘗試刺繡一座立體的山,刺繡多是平面的,但我想做一個立體的刺繡山。以前也試過以刺繡做一只龍凰鐲,為的是提出疑問,一般人認為新娘戴得愈多龍凰鐲便愈好褔氣,所以我想以這只刺繡出來的龍凰鐲去問,到底金的價值何在?金能保證祝褔新人嗎?我覺得刺繡本身的價值不一定比金低,刺繡需要的時間、心思、想法和創造力也很多,裙褂上的刺繡本身也是有祝褔的含意。」
刺繡的價值,在於每一針都有人的熱度,就像織頸巾,刺繡也能溫暖別人。不少客人也會跟我說,很喜歡我的刺繡,客人也會跟我分別他們的故事,曾有一個女生,叫我做一個襟針、一個刺繡袋,她叫我將刺繡袋寄給她的前度男友,襟針就寄給女生,希望可以挽回一段感情,雖然最後他們沒有復合,但我知道我的刺繡能帶給人溫暖和安慰。」至於問她將來的目標,雖然她說仍在思考中,不過她肯定的是:「我不想創作變得商業化,希望將重點放回作品的藝術價值。」從她肯定自己不會全職做小蓮婆婆的事件看來,也知道她不會看重眼前的利益,看來伊人非池中物也。
我是毒丁
@merry_go_round_accessories
Found in 2013
「先是憑獎學金考上大學,玩了玻璃三年,手作賺回來的錢也夠交一年半大學學費。」畢業於浸會大學Visual Art學系的Juni,別號「毒丁」,大學二年級時才開始學習燒玻璃,迅即愛上玻璃創作,未畢業已計劃好事業的發展,去年夏天剛畢業,就立刻在觀塘工廈開設玻璃工作坊:「建立品牌兩三年,家中堆積很多玻璃製品,也實在需要一個空間儲存,也方便我有一個空間教班。」取名為「毒守空房」,他覺得自己是毒男嗎?「我花名是毒丁,放長假期時,沒有人約,便埋首製作玻璃首飾和藝術品,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我這名字很貼切。」工作坊的租金要六千元,實用面積只有不足二百呎,但毒丁開業兩個月已有交家用,目前已能勉強做到收支平衡:「雖然觀塘比其他地方貴,但交通方便,對學生也很重要。玻璃工作坊的收入,每個月平均有十人報讀,收入大約兩千多元,如果擺市集,兩年前,每天可以賺二、三千元,不過現在的市集很密、很濫,所以每天的營業額跌到幾百元。另外PMQ、Hisso也有寄賣。」聽來毒丁的故事,好像很易搵錢,毒丁可會是有錢仔?「我爸爸是水電技工,媽媽是收銀員,連已退休的祖父、祖母同住,你說我有沒有家擔?」
專心創作之餘也有開班教授玻璃首飾,並售賣玻璃飾物和家品。除了自製玻璃,毒丁也是一名slash,他是玻璃手作人/駐校周末教師/旅遊達人JerryC的攝影師,家人和朋友可有支持他這個決定?「家人起初也不太明白,也會笑我在做「無聊嘢」,但久而久之,當我堅持下去,家人會看見我工作的熱誠,而且見到我的工藝有進步,所以也不會迫我去找全職工作。」如此清晰的路向,也有不錯的成績,可有想過為何鐘情玻璃創作?「但凡做創作,要有熱情,喜歡玻璃,才會做得好,最初我也是在浸大才第一次接觸玻璃,加上我本身懂得畫畫,覺得兩者很相似,手作玻璃的價值,在於它的溫度,親手做的東西送禮,讓人更感到有心思。」
我是不能說的Janice Secret
@Jantle_secret
Found in 2013
去年大學畢業的Janice,她的手作已是不能說的秘密,因為擔心任職的公司不喜歡,所以她做得很低調。當初,2013年讀大學時,在instagram開網:「自小好喜歡研究首飾的構造,讀大學時很流行開IG shop ,當年在朋友鼓勵下便膽粗粗開網店。」成立初期,Janice對網店的分工十分仔細,最初她與兩位同學一起集資建立,一位同學負責會計、記單、財務,一位同學負責市場推廣,而Janice自己則負責買料、手工製作、產品拍攝。假期時就到同學家開會,製作等等:「萬事起頭難,最初要不停密密做,儲一堆設計,然後要為設計拍照,再放上網,保持人氣,工作量真不少。我會摸索一下怎樣做生意,看看別人多followers的網店怎樣經營 ,便知道要靠hashtag、要主動follow別人,慢慢便儲到了一班followers。」
除了開網店,就是以參加市集來擴張生意,第一次參加市集令她碰上很多難關,卻也學到很多,當天除了天雨關係,又參加了不相關的寵物市集,來行市集的人都未必有心理準備想買飾物,所以Janice坐了一整天,只得一單生意,但幸好那客人後來也繼續找她買飾物,促成她的動力,也學到很多經驗,應該怎樣sale客、怎樣佈置檯面、怎樣改進產品及設計。Janice擺了市集一年,她的產品由織繩手帶改良變成織繩金屬鐲,客源也多了,而且得到一間本地時裝鋪Hisso的注意,邀請她將手作產品放在鋪裏寄賣,而且不收寄賣場租,只是分佣,加上時裝鋪設在朗豪坊、淘大商場等,對她來說十分吸引。以網店、市集兩者來說,她直言收入的最大來源來自市集,因為客人買首飾,對尺碼、質量都有所顧慮,希望見到產品的真身和試戴,所以以Janice 的形容來說「去市集的客人的購買意慾都很大,所以生意也不錯。」不過Janice現在對市集的評價,已經不如以前那麼高,她認為現在的市集很濫,租場也加得太快,兩天要$950,她認為未必能回本,所以她情願網賣和寄賣。
老實說,Janice的心情比較矛盾,她既能滿足地這樣形容自己的網店:「朋友都知我有間shop。」但同時間她卻在畢業後找工作,未有信心和計劃做手作人,原因是收支不平衡。或者這一代generation的年輕人,「開間shop」太容易,有些人決心大,三年間由虛擬店變實體工作坊;有些人顧慮多,計劃周詳,但可能遲遲亦未行動。近年興起的手作熱潮,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只有將夢想付諸行動、堅持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