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大眾未必進入過邵氏片場,但對那座經常在電影和電視劇「飾演」醫院的建築物卻不會陌生,它正是其最具標誌性的行政大樓,不規則形狀窗戶外形獨特,屬第一代香港戰後建築師葡萄牙籍的甘洺(Eric Cumine)所興建,亦是大師碩果僅存的作品。「他最大特色就是在現代主義以外加上個人風格,如果要說他是什麼風格,我會說是甘洺風格。」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說,不過他認為要從建築看香港電影風光史,單看邵氏片場還不夠全面。
邵氏片場重建計劃回帶
清水灣邵氏片場素有東方荷里活的稱號,於1961年啟用,佔地84萬平方呎,曾是全球最大私人影城,齊備錄影廠、彩色沖印房、配音室、員工宿舍及別墅等等廿多幢建築,為了實現電影業一條龍製作,廿四小時運作,集合製作、行政、居住和商業用途。2015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整體一級歷史古蹟,11幢獲評為二級,6幢獲評為三級,另外5幢不被評級,業主復星國際突撤回重建計劃的申請,並於今月初再次向城規會申請,計劃將片場改建為住宅,包括668伙住宅單位、134伙宿舍及183間客房。
相比原本重建方案,新方案減少興建五座住宅大樓,並增加保留行政大樓、一號錄影廠兩面外牆及宿舍樓羣,李浩然認同對保留建築羣完整性略有幫助,「從保育角度來說,減少興建新建築一定是好事,但只是聊勝於無。」
保育不能靠單一建築
他強調不能光靠邵氏片場一組建築物來說故事,即使硬件保留了,也要有軟件配合,例如電影資料館將來可以把電影資料放在保育後的邵氏片場展出,「香港保育問題是各古蹟各自為政,保育點之間沒有連貫性,讓參觀者猶如瞎子摸象,無法理解整個電影工業。」他舉例,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把著名法國現代建築師Le Corbusier十七座建築作品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品分佈在法國、比利時、印度等地,各國同時慶祝,串連式保育比分散更重要。
串連皇都戲院、李小龍故居、戲院里等 還原電影業原貌
除了邵氏片場,他點選多個與電影業相關的建築物,認為同樣值得保育。當中包括屬戰前戲院建築的油麻地戲院;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北角皇都戲院;與邵氏片場同期,同樣興建於五十年代但已荒廢的觀塘金茂坪戲院、荃灣龍華戲院;深受廢墟攝影者喜好的鄉村戲院長洲戲院;還有少見能容納五百多人的北角新光戲院;非物質類的,則有香港電影資料館。「台灣人很聰明,他們保留了鄧麗君的故居,我們雖然有李小龍的故居,但去留仍是未知數,別忘了還有中環的戲院里,若能連同上述這些建築一併保留更好。」李浩然說。
若要檢視完整電影業故事,他建築串連澳門和廣州的戲院,因為當年邵氏片場的出產,不少都會在澳門和廣州放映,尤其是澳門沒有自己的電影片場,「澳門清平戲院是當地最老舊戲院,我十五、六年前到訪時,那兒變了停車場,不過三年前,澳門政府決定要保育它,所以說香港電影工業,可以超越香港範圍,才看得到整個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