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漢字】隔籬飯香 港台設計師互相借鏡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重塑漢字】隔籬飯香 港台設計師互相借鏡

空明朝體線條優美,有圓有角,有直有彎,呈現文字的節省美感。「以前老師會叫你唔好『踩字』,唔係唔得,只係目前啲字唔夠靚。」許瀚文對自己的作品滿有自豪感。
許瀚文,畢業於香港理大設計視覺傳達科,先後在信黑體團隊、大型字體公司英國Dalton Maag和Monotype工作,設計功夫紮實,是香港少數專注於內文字體的設計師。
"Yoshihiko"字體橫劃較粗,直劃較幼,做法是中文字體中罕見,呈現出令人驚喜的平衡美感。
張軒豪,台灣設計師,曾在華康字體擔任日文及歐文的字體設計工作,後來在著名學府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KABK)進修,專攻字體設計,擅長中日文與歐語系字體設計與匹配規劃。

還原節奏

字體設計離不開時代變遷和科技發展,在設計字體時,許瀚文力求還原漢字源遠流長的美感。「宋朝的有28pt大,以方便人們靠在椅背上閱讀,直到明朝和清初也基本上維持28pt的大小。清末傳教士為方便印刷聖經,把字一下子縮小到10.5pt的大小,人們初時看不過眼,但鴉片戰爭之後便盲目相信西方人的做法就是好的,中文字從此困在10.5pt的細小方格內。空間有限,文字的發揮空間也因而縮窄,由活變死。」

經常和世界各地的字體設計師交流,許瀚文指出歐文字體設計首要追求節奏感之表現,而日文的假名、漢字相間,有重有輕,也呈現出有如流水和石頭般的節奏之美。可惜,兩個世紀過去,我們每天在書本、電影上閱讀的中文字,依舊困在細小的方格中,中文的靈動之美不復存在。「目前的內文字體既定的形態規範,就算新推出一種內文字體,基本上樣子也是一樣,但是現在這樣子就是好的嗎?」心有不甘的許瀚文兩年前起着手開發專門為中文閱讀而設的「空明朝體」。

「空」是指空氣,他重新修正明體的空間與線條,賦予靈活多變的空氣感。他解釋雖然這是全新的字體,但也會根據大家的美感、審美觀出發,不會標奇立異。橫直確立架構,撇捺彰顯活力,點是精神所在,萬變不離其宗。

和而不同

同樣熱愛設計文字的台灣設計師張軒豪,風格和許瀚文內斂典雅的內文設計大相逕庭,他醉心於大膽、誇張標題設計,刻意追求「很crazy,很cool」的感覺,個人色彩鮮明奪目。張軒豪回憶起在荷蘭求學期間,有一次在街上閒到台式烤香腸的味道,後來發現那是荷蘭烤鬆餅(waffle)的味道,靈機一觸,把鬆餅的概念應該放在字體設計上。「英文是寫在圓框內,中文則寫在方格,而荷蘭鬆餅剛好是圓形中帶着方格,不如用歐文的工具做中文字體設計。」

他設計的”Yoshihiko”字體包括中、英和日文字,最大的突破在於”Reverse Contrast”的技巧。原來在中文設計的傳統上一直以「橫幼直粗」的方式呈現,這種看來會比較自然。相反,”Yoshihiko”刻意一反常態,以「橫粗直幼」的筆劃配合誇張的線條和對比色,以突顯文字的張力,又不會給人突兀的感覺。「看似是平凡,其實很瘋狂。」強烈的視覺衝擊,正好用在海報標題設計上。

同樣是華文社會,港台兩地的字體風格卻截然不同。在張軒豪的觀察下,香港的字體設計相對大膽,由廣告和電影海報的字體中可見一斑,而台灣的字體則相對保守;許瀚文由兩地人民的個性角度解釋,香港的字體往往矛人精神爽快和銳利感覺,而台灣的字體則為圓潤、柔和、斯文。

後記:隔籬飯香

聽二人互相評論兩地的設計環境,令人想到「隔籬飯香」這四個字。許瀚文形容港人慢熱、分散,較難推廣:張軒豪指出台灣人太容易一窩蜂地追捧某一事物,往往一發不可收拾。以近年興起的鋼筆熱潮為例,香港情況大約比台灣落後半年,不及台灣狂熱。而在「本土意識」方面,許瀚文指出港人的本土意識未如台灣人強,很少思考「我可以為香港的設計改變什麼?」,較多從個人角度出發。相反,張軒豪則認為台灣人的局限正正在於過分強調台灣本土,國際視野遠遠落後於香港,不如港人般開放和兼容並收。無論如何,港台就好比一塊鏡子,值得互相借鏡之處實在太多。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