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由街童到香港第一 自製攀爬單車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製造】由街童到香港第一 自製攀爬單車

單轆跳屬基本動作,雖然本地有工廈設有卡板障礙物供人練習,但Emerson認為跳大石難度更高,因為大石表面不平,很考判斷力。

石壆、公園花槽、天橋底,都是二十一歲攀爬單車手葉衍蓁(Emerson)的修練場,每次連人帶車跳上大石等障礙物,靠的是體力、判斷力與意志,旁人暗暗捏一把汗,莫說連車跳,即使是就這樣跳一塊一米多高的大石,都未必夠膽。但他的目標豈只眼前路,花了一年時間,他決定製作屬於香港人的單車。

由街童到香港第一

攀爬單車(Trials Bike),又稱「跳車」,主要踏在單車上做平衡、重心轉移或跳高動作來跨越障礙物,最明顯的特徵是沒有座位,為預留空間跳躍。較基本的動作有單轆跳:前轆凌空,靠後轆由一個點跳至另一點;篤頭轆:抽起頭轆跳起,頭轆着地蹓前;較高難度的是側跳,整架車由低跳到高點,前後轆同時着地。看着Emerson在天橋底練習這幾個花式,馬上成為途人焦點。

單轆跳屬基本動作,雖然本地有工廈設有卡板障礙物供人練習,但Emerson認為跳大石難度更高,因為大石表面不平,很考判斷力。
單轆跳屬基本動作,雖然本地有工廈設有卡板障礙物供人練習,但Emerson認為跳大石難度更高,因為大石表面不平,很考判斷力。

「以前我是個常在公園流連的街童,有日見到有位大哥哥坐着一輛沒座位的單車跳來跳去,頓時目定口呆,覺得好有型!難得他竟然肯教我,我便馬上用自己的代步單車來練習。」Emerson回想十五歲時購買了第一架攀爬單車,不斷練習,至今從未停止。

每次在街上練習,都吸引不少街坊注目。
每次在街上練習,都吸引不少街坊注目。

攀爬單車在香港並不普及,在街上練習,間中會遇上公園管理員或警察驅趕,不過有時也有等客的的士司機讚賞,對他說「你應去全美一叮啦!」。「香港最多只有三十人玩攀爬單車,可能因為沒有正式比賽,大家缺乏動力練習動力,想學的人也難找到人教。」熟習基本功後,還是要靠自學,上網不斷翻看世界冠軍的比賽短片。

十七歲那年,他首次到內地參與攀爬單車比賽,「比賽採取扣分制,腳一踏地便會扣分,我那次分數全被扣光!」Emerson笑說,苦練過後,去年自行報名出戰「中國國際極限運動單車大師賽——極限自行車障礙賽(20吋)」,屬唯一一位香港選手,成績更一躍到第七名,而且前面的名次全是國內品牌贊助的車手,等閒整支車隊坐陣,唯獨他揹個背囊和單車獨立出戰,成為香港最強。

傷患啟發  改良車架

不少玩單車的人都會自己換零件,他直言攀爬單車是項燒錢的運動,為求改進,以前會不斷換零件,測試如何提升跳高效果,沒閒錢買新車架,他唯有把舊車架再造。前陣子他練習傷了尾龍骨,錯有錯着,在病牀上,他想到怎樣把單車改進,「傳統跳車為外國人而設,軸距長一米,對亞洲人來說太長,這也是亞洲車手成績不及外國車手的其中一個原因。」

Emerson玩了攀爬單車六年,今年終於製作出自己的車架,打磨後就可以安裝使用。
Emerson玩了攀爬單車六年,今年終於製作出自己的車架,打磨後就可以安裝使用。
一般攀爬單車車架軸距長一米,對亞洲人來說太長,所以他改短成90厘米,而且由長形改為交叉狀。
一般攀爬單車車架軸距長一米,對亞洲人來說太長,所以他改短成90厘米,而且由長形改為交叉狀。

為了令車架變得適合亞洲人身材,他決定向YouTube偷師,由於攀爬單車太罕見,一般單車舖不願接這種訂單。他把軸距改短至九十厘米,調高BB芯(中軸),將原本長型車架改為交叉型設計,用上鋁合金物料,「改裝後,過往要彎腰做的動作減少了,整個人坐得直了,而且鋁合金具延伸性,我可利用物料的彈性卸力,減輕跳躍時的撞擊力,沒那麼傷腰。」為了令車架角度更精準,製作設計圖之餘,還自製一個車架夾具,好讓燒焊師傅容易跟住焊製車架,他則負責打磨、安裝,「一般玩車的人怎會自己造車?但這過程卻令我更了解物料和單車結構,改進技術。」

台灣學藝  生產香港跳車

剛設計畢業的他,回想當初想讀設計也是為了單車,但發覺設計科較重視外觀,他想做的倒是由內至外的結構,「原來我不是想當設計師,而是設計工程師。」眼見台灣單車業蓬勃,他將於9月到當地修讀機械工程,並計劃畢業後到單車工廠工作,學習製作技術,「香港流行踏單車,卻沒有自己生產的單車,大家其實都只是買牌子,香港自己都做到。」

由燒焊師傅燒好車架後,由Emerson逐寸打磨光滑。
由燒焊師傅燒好車架後,由Emerson逐寸打磨光滑。

他最近還成立了「香港攀爬單車體育協會」,希望之後可以推出正規課程,「外國攀爬單車學校很常見,小朋友八、九歲便開始學,所以十八歲便出到世界冠軍,香港缺乏有水準又願意推廣這運動的人,既然我已有一定技術,不如由我開始。」

身為運動員兼Maker(自造者),問及 Emerson 認為什麼是 Maker,「Maker是喜歡自製東西,不愛用現成品的人,都有一種創新愛冒險精神,不過在香港,不能賺錢的興趣就只能是興趣,所以大家都會視maker為業餘身份。」不過說回攀爬單車的來源,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西班牙有位攀爬電單車手,想讓年幼的兒子學習攀爬電單車技巧,自製了一架攀爬單車讓兒子練習,相信他也沒想到後來演變攀爬單車這項運動,既然第一架攀爬單車都是用手製作,maker要把興趣實踐,不是沒可能。

頭盔圖案也是自己設計,練習最緊要平安,因為一受傷就要休息,不能練習。
頭盔圖案也是自己設計,練習最緊要平安,因為一受傷就要休息,不能練習。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