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府統計,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登記讀者數目多達四百四十萬人,可惜圖書館服務的實際使用情況卻未如理想,更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圖書館理應是市民汲取知識的平台,今時今日的圖書館該如何更新定位和功能,才能跟得上社會變化的步伐呢?「實驗圖書館」計劃以深水埗保安道公共圖書館為基地,嘗試找出答案。
公眾團隊
政府架構龐大而複雜,官員與市民之間出現裂縫,「離地」在所難免。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的首個項目「實驗圖書館」,可貴之處,在於打開市民與官員一同參與公共服務設計之先例,實踐公營服務的創新。四十八人的實驗室團隊包括四個康文署圖書館館長,以及公開招募的學生、社工、工程師、建築師等社會各界組成。實驗計劃在去年月開始,第一步是以人類學的方式深入社區,收集街坊故事並加以分析,再分成六個小組設計實驗方案。經過接近半年的合作和相處,一眾 Labbers(實驗室成員)早已建立緊密的團隊關係。
「大家都在思考圖書館怎樣才可以和社區更密切一點。」項目總監 Rachel 說。以保安道圖書館為中心點,周圍是街市、遊樂場和多個公共屋苑,附近街坊以老人家、新移民、少數族裔等經濟、文化程度不高的基層市民為主,圖書館如何改善服務,才能方便不同羣體接觸資訊呢?
日常參與
其中一個實驗項目「開卷有益」是由市民的日常生活出發,以食物為主題的書籍策展實驗方案。「保安道圖書館在街市附近,是公公、婆婆、家庭主婦每日必經之地,所以我們覺得食物是最『入屋』、最貼近他們的主題。策展以食物為中心,又不止於食物,還延伸至科學、文化等範疇。」小組成員解釋。圖書館的書目嚴格而仔細的分類系統,有時候反而阻礙市民涉獵不同範疇的書籍,於是他們設計了以「保安道大酒樓」為概念的書架和「餐單」形式的書單,用生動有趣的呈現方式向讀書介紹書目,從而吸引他們主動翻開平日較少接觸的書目。
圖書館不應局限於借閱書籍,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空間連結社區。少數族裔是深水埗區人數眾多而長期備受忽略的羣體,「南亞漂漂」正是回應他們需要而設計的實驗方案。小組成員在和南亞裔人士交談後發現,他們非常渴望閱讀自己民族語言的書本,可惜相關閱讀資源在公營圖書館的體系中嚴重缺乏,有見及此,便設立了以南亞為主題的漂書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