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巴黎人來說,物件一代傳一代使用並不罕見,說是環保,不如說是對生活品味情有獨鍾,滿街的二手衣物店,不乏保存得宜設計不過時的名牌大衣和手袋,他們好像沒被速食文化侵蝕。這惜物基因同樣在擁有一百八十一年歷史的法國品牌愛馬仕存在,然而,他們的工匠對產品要求極高,即使素材出現一般人肉眼難辨的丁點瑕疵,也無法用來生產,與此同時,有些產品已停產,餘下的皮料、零件完好無缺,亦苦無出路。
不過,這不等於這些物料毫無價值,品牌在2010年成立Petit h工坊,把生產線上剩餘的物料重新整理,不夠完美的皮革、絲巾、瓷杯、水晶在工匠與藝術家手上通通轉化成創意產品,以別種美態重生,甚至成為一期一會的精采作品。
工坊由八年前成立至今,物料愈玩愈盡,產品亦由手袋、飾品進攻至傢俬,甚至大型裝置藝術品,本刊記者親身到訪Petit h工坊,探索這以小見稱的部門,如何用創意顛覆物料,推動一場時尚革命。
聚集各路工匠 百家之大成
來到距離巴黎市中心車程約四十分鐘的小鎮龐坦,裏頭有時尚品牌愛馬仕部分工場的所在地,走進廠房,穿過長長白走廊和綠色小花園,就見到一面白色矮鐵閘,正是Petit h工坊,藝術總監Godefroy de Virieu帶領我們參觀工坊。
工坊佔地7000平方呎,擁有物料庫、生產中心和成品儲藏室。在以往,愛馬仕每個手袋都是由一位工匠親手製作,但在這兒,工匠間的交流非常緊密,工場沒有一條明顯的生產線,開放式的設計放了多張工作桌,八位工匠來來往往,在這裏,工匠不只是負責把產品製作出來,也會參與設計過程。「工匠們一大早便回來,他們各自桌上放的物料和半製成品都不一樣,總喜歡互相交流,這樣工作會更有靈感。」
有別於其他專門部門,造皮的歸造皮、絲綢的只造絲綢,這兒工匠集百家之大成,他們來自各個工場,各自精於不同技能。「工坊成立之初,我們在公司內部網站進行招募,有興趣來到就自薦,當時報名情況非常踴躍,大家好像小朋友聽到童話故事般興奮,因為工匠們都知道Petit h是前無古人的,我覺得Petit h就是把夢想成真的地方,讓工匠與設計師一起把奇想達成。」Godefroy回想道,最終從不同部門挑選出這批工匠加入。
無論對工匠還是設計師來說,Petit h的物料都很富挑戰性,Petit h現時只有一位內部設計師,其他的設計師或藝術家全是從外面找來的,「現時與我們合作的設計師共有九十位,不過我覺得有點太多,因為如果要讓設計師與工匠深入溝通,將來或許會減少至廿多位,這樣較理想。」設計師來到工坊的首個挑戰,就是從花多眼亂的物料圖書館中,挑選出心儀物料,放進工坊內自己的透明儲物箱中,這些物料日後將會成為他們的新作。
把不完美變成完美
跟隨Godefroy走進工坊其中一個小房間,一邊放滿了一個個小抽屜,當中放了各式鈕扣零件等細碎物料,另一邊則是一個個透明的儲物櫃,正是設計師的靈感寶箱,由於工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品牌內其他廠房搜集剩餘物料,所以每位設計師拿到的物料都不會一樣,很多時更要先到先得。由於工坊空間有限,所以每當其他部門的項目經理有剩餘物料,便會通知Petit h,由Godefroy判斷是否合用才收留,先經過他那關,合用的才被選進物料庫。
「愛馬仕最著名的是四大工藝,包括絲綢、皮革、水晶和陶瓷,例如有系列的手袋會用上珍珠貝母鈕扣,而該系列已停產,這些珍珠貝母鈕扣便會先送來放在房間內,等待有朝一日某位設計師一個美麗的點子,重新利用它們。」
另一個較大的房間,就是放了不同物料,說得出的都有,例如由於手袋需要用上紋理對稱的鱷魚皮,而不規則的皮料便不合格,而鱷魚皮背脊的皮料亦不會被採用來製手袋。Godefroy從櫃內翻出絲巾,部分是試印色用的絲布,有些更是翻來覆去很艱難才見到一點色印,「有時我也看不出來,因為每條絲巾都要經過工匠金睛火眼檢查才能出貨,稍有瑕疵的都不能賣。」除了絲巾和皮料,房間內還有一些有裂紋的瓷器、暗藏一兩點小氣泡的水晶杯。
自由度大 無需追逐潮流
次品的處理亦不一而足,例如絲巾,工匠多數會把瑕疵部分裁走,保留原好的部分再創作,有時設計師卻會看中水晶或陶瓷上的花痕,甚至把它打磨成更顯眼的圖案,把不完美變成完美。
他強調工坊重視環保亦要為客人帶來詩意和驚喜。「Petit h不像其他愛馬仕的部門要營造潮流,推出系列式或主題產品,擁有相對較大的自由度,工匠和藝術家只需因應手頭上的材料創作,Petit h在愛馬仕內,就如一個創新實驗室,橋樑似的把不同部門的物料連接,生產出能帶給客人驚喜的產品,這些產品是其他部門都不會出現的,卻依然保留品牌重視工藝的傳統。」
問及Petit h每年能夠消化多少剩餘物資,Godefroy坦言具體數量難以判斷,「我們不會硬性定出一個任務,每年要消耗百之幾的物料,因為我視這些物料為靈感來源,有部分可能一輩子也用不到,亦有些可能在數年後被某位設計師看中,無法一言蔽之。」不過這種自由度也是令部門可以盡情發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