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評核制度未普及 九成申請者是大發展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綠色建築】評核制度未普及 九成申請者是大發展商

本地綠色建築數量在過去十年急速攀升,圖為綠色建築議會辦公室張貼的部分獲評級的環保樓宇。
本地綠色建築數量在過去十年急速攀升,圖為綠色建築議會辦公室張貼的部分獲評級的環保樓宇。
本地綠色建築數量在過去十年急速攀升,圖為綠色建築議會辦公室張貼的部分獲評級的環保樓宇。

香港綠色建築評核制度綠建環評推出至今七年,直至今年9月1日有一千零二個登記項目,不過據本刊翻查綠建環評登記項目名單後發現,九成得獎作的發展商都是政府、大發展商或大學等大型機構,而且出現鉑金及金獎得獎者居多、既有建築不足等三大問題,顯示綠建環評至今仍未普及。

問題一:九成綠建申請項目屬大發展商

陳永康否認綠建環評不普及,形容主因是香港新建築多由大發展商主導。
陳永康否認綠建環評不普及,形容主因是香港新建築多由大發展商主導。

1996年,香港成為第一個亞洲城市推出綠色建築標準,名為HK-Beam,由規劃環境地政局、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太古地產、香港置地及理工大學聯手制定。2009年,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帶頭成立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翌年將HK-Beam納入議會管理,並將HK-Beam更名為現時的綠建環評(BEAM Plus)。

據本刊翻查綠建環評登記項目名單後發現,九成得獎作的發展商都是政府、大發展商或大學等大型機構,發展商中又以恆基地產的登記項目最多。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執行董事陳永康解釋:「在香港成功投地的都是大發展商居多,因此綠建環評獲獎者以大發展商為主是很正常的。加上有很多小型樓宇因地方所限,對他們來說做環保後得到的樓面面積減免,都不足以彌補他們付出的成本,因此不申請綠建環評,絕非代表綠建環評不夠普及。」

問題二:發展商只求分數 申請門檻高

綠建環評分為四等級,在五百一十六個已評估登記項目中,有七十四個獲鉑金級,一百三十七個獲金級。
綠建環評分為四等級,在五百一十六個已評估登記項目中,有七十四個獲鉑金級,一百三十七個獲金級。

此外,大部分國家的綠色建築標準中,獲獎項目結構呈三角形,即銅獎項目最多,鉑金獎最少,顯示「求學不是求分數」,鼓勵所有發展商參與評估,奪得銅獎的綠色建築都是一種榮耀,總比不參加的建築優秀。但綠建環評獲獎者恰恰相反,五百一十六個已評估建築中,獲鉑金或金級的項目數量共二百一十一項,比獲銅和銀獎的一百二十七項還多,另有一百七十八項目不予評級。反映綠建環評申請門檻過高,令登記項目側重大型樓宇,而欠缺財才的中小型發展商或項目選擇不申請評級,亦不想冒著不獲評級的風險。而且,有不少中小企都批評綠建環評的審核費用偏高,例如單是室內辦公室的評審費用就近十萬元,令他們聞而生畏。環保建築師葉頌文(Tony)認為:「銅銀得獎者較小證明綠建環評令中小型發展商卻步。」

不過,陳永康透露現時每年新落成的私人樓宇中有一半會申請綠建環評,滲透率達五成,暫時滿意表現。不過,新加坡自2008年起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必須進行強制綠色建築認證,並計劃在2030年將全市八成建築變成環保建築。

問題三:既有建築僅佔6%

香港成為今年可持續建築環境全球會議的主辦城市,更在會議上發表香港綠色建築發展報告。
香港成為今年可持續建築環境全球會議的主辦城市,更在會議上發表香港綠色建築發展報告。

如何令既有建築變綠是議會最頭痛的問題,千多項登記中只有六十七個項目是既有建築,其餘都是新建建築。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就強調先發展新建建築,再逐步推動既有建築變綠是每個城市推行綠色建築時必然的進程,因此局方亦正評估各種令既有建築變綠的方法。

陳永康認為解決方法有二,包括他正草擬建議,希望政府立法在賣地要求及公契之中加入綠色建築的條款,不需等待業主一齊舉手同意將樓宇變綠,而是強制變綠。「不是天方夜譚,九龍東都已經在賣地條款加入綠色建築的先決條件,因此是有可能的,這是一個趨勢。」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回應指由於立法影響深遠,在公契加入綠建條款需經長時間討論。此外,他認為租戶亦是一個重大的力量,「希望租戶選擇有申請BEAM Plus的辦公大樓,以需求逼使業主變得更環保,看似力量微弱,但不是的,如果你隔壁的大樓有環保認證,你當然會選擇旁邊的樓宇,每個人的力量都好重要。」

在推動綠色建築上,議會會否感到無能為力?陳永康不置可否:「我們主要是聽意見,找出可以推動綠色建築的誘因,同時我們過去七年培育了三千二百五十四個綠色專才,而且不斷優化綠建環評的要求,令既有建築及室內建築項目更容易申請。我們剛剛又花了兩年時間,審視新建及既有建築的審核條件,將於明年公布結果。雖然好像沒有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但我們為推動綠建默默努力着。」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