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後人建立VR博物館 打破現實規限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收藏家後人建立VR博物館 打破現實規限

17.04.2018
mediumresscreenshot00032

不少歐美片集對虛擬實境科技(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投以無限的幻想,雖然目前VR應用未如電影和劇集所想像般「高智能」,但技術確實已續步融入日常生活。用家只要配戴智能眼鏡,就能擺脫地域與環境限制,隨心所欲建構理想的烏托邦。來自荷蘭的Joël Kremer看準VR體驗的優勢,決定為父親George Kremer二十四年來收藏的油畫創建一所虛擬實境博物館,24小時全天候開放予公眾「參觀」。

mediumresscreenshot00031

無須購票 隨時觀賞

Joël謂,父親十歲時隨學校到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一睹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畫作,自此為藝術傾心。「他當時被林布蘭的《猶太新娘》迷住,在畫作前觀賞了整整二十分鐘,回過神後才發現學校團隊早已離開展廳了。」後來,父親在機緣巧合下看到一篇關於藝術拍賣會的文章,埋在內心深處的買畫狂熱悄悄萌芽。

直到1994年,父親終於夢想成真,購入首幅珍藏品,從此踏上收藏家的無盡旅途。二十多年過去,Kremer家族至今珍藏了七十四幅珍品。他形容,父母確信藝術不是孤高自賞的玩意,比起私藏,分享更為重要。「不論教育用途還是享樂層面,他們也希望讓更多人接觸藝術,因為藝術有一股特別力量,能讓大家擁有自由和權利去感受世界,正如父親當年在國家博物館一樣。」

林布蘭的《猶太新娘》,繪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現收藏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林布蘭的《猶太新娘》,繪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現收藏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不過,要讓大眾接觸到他們手中的藝術品又談何容易。以往他們依賴其他博物館和策展機構借畫搞展覽,可是這種途徑太被動,影響力微薄,所以一直掙扎如何能更主動直接將藝術帶給羣眾。

Kremer一家曾幻想搭建私人美術館,但建造實體展館既燒錢亦燒時間,加上受地域所限,受眾有限。「試想想,世上人流最多的博物館每年吸引約一千萬名旅客,表面上數字驚人,但相對於全球人口,其實也只是冰山一角,而且並不是太多人有機會外遊到訪博物館。」

於是,他們嘗試舉辦畫展,又積極開拓藝術網站、社交媒體及Google藝術平台,利用網絡強大的傳播力,把畫作與相關的歷史背景和研究資料公諸同好,可惜亦未能接觸更廣的觀眾羣。Joël靈光一閃,索性創造全球首間虛擬博物館,引領大家進入虛擬空間,展開非一般的鑑賞體驗。他召集不同領域的人才,前後花了十一個月便讓Kremer Museum「落成」。「與其帶大家前往博物館,倒不如把博物館帶到人前。」訪客無需攀山涉水,不必遷就「開放時間」,不用排隊購票,只要一機在手,下載程式後便能隨時「入場」賞畫。團隊現正加緊腳步,來年有望在更多應用平台推出服務,甚至計畫打入手機VR市場。

早前香港荷蘭日邀請Joël Kremer到港舉辦講座,分享Kremer VR博物館的理念。
早前香港荷蘭日邀請Joël Kremer到港舉辦講座,分享Kremer VR博物館的理念。

建築師實現超現實空間設計

截圖自Kremer Collection官方youtube頻道
截圖自Kremer Collection官方youtube頻道

雖然只是一間VR博物館,Joël對內裏的空間美學卻相當重視,並特別找來建築師Johan van Lierop設計突破物理定律的虛擬環境。「每位建築師的夢想,就是設計不受引力所限的建築物。」他認為這是難得機會,使設計打破空間概念的限制,讓博物館得以純美角度呈現。

博物館的外觀設計呈球體狀,形態有如宇宙中懸浮的星球,主要分成內外兩層。內層有個看似五角星形的舞台,頂部以參考天文儀器的骨幹結構襯托繪有蔚藍晴空的拱形天花,中間設置開放式「天窗」,讓用家能向外窺探浩瀚銀河。舞台正中位置是簡介博物館背景的接待處,五邊則是懸浮橋連結五個通道口,觀者能透過這些入口通往球體的外圍,亦即是展示畫作的環形畫廊。假若Kremer家族有更多收藏,環形設計也能提供無限擴張的可能性,使展示方式更靈活。

博物館的核心結構呈現五角星形,設計靈感來自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畫像,並向外延伸出五條通往環形畫廊的通道。
博物館的核心結構呈現五角星形,設計靈感來自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畫像,並向外延伸出五條通往環形畫廊的通道。
博物館的設計意念為懸浮太空中的星球,拱形天花繪上蔚藍晴空,中間則是「天窗」,觀者能從中向外窺探浩瀚宇宙。
博物館的設計意念為懸浮太空中的星球,拱形天花繪上蔚藍晴空,中間則是「天窗」,觀者能從中向外窺探浩瀚宇宙。
博物館外圍是掛滿畫作的環形畫廊。
博物館外圍是掛滿畫作的環形畫廊。

實體博物館無法呈現的細節

現實中的藝術品容易因環境狀態而變質,一般實體博物館為求把展品保持最佳狀態,收藏及展示作品時有極大的限制,如避免觀者近距離接觸,甚至以玻璃罩保護藏品。在人潮洶湧的日子,參觀者甚至未能在閉館前仔細觀賞每幅展品的細節。

作為打破常規的虛擬空間,Kremer博物館卻能以科技輕鬆解決上述難題。 Kremer採用全新的先進攝影測量技術(Photogrammetry), 為每幅畫作多角度拍攝約三千張照片,務求合成出高解像度的虛擬立體複製本。

另外,團隊亦為專家及George Kremer拍攝了全像投影(Hologram)及錄製聲音導航,利用視像、音頻及文字向觀者詳述作品的歷史及藝術價值。用家可掌控手掣放大畫作欣賞油畫的筆觸和質感,甚至穿投作品觀看畫架的背面。Johan解釋:「舊畫的背面猶如一本旅遊護照,從中可窺視作品隨時日流逝而烙下的痕跡,如不為人知的文字記錄、印記甚至傷疤也能一覽無遺。這是連遊覽羅浮宮也無法做到的深入體驗。」

畫作背後暗藏「驚喜」,觀者可以從中發掘更多關於畫作的出處資料,這是一般博物館無法提供的觀賞體驗。
畫作背後暗藏「驚喜」,觀者可以從中發掘更多關於畫作的出處資料,這是一般博物館無法提供的觀賞體驗。

將藝術帶入學校

與此同時,Kremer團隊展開藝術教育企劃,為荷蘭以外的學生提供接觸藝術鑑賞的機會。上年十月,Joël小試牛刀,把博物館帶到紐約一所中學,率先邀請了二十位學童「參觀」博物館。

今年,團隊更成立名為TKC Mighty Masters的計畫,續步向各地不同的學校提供VR設備,將Kremer虛擬博物館帶入校園。他們首個項目就是與印度的社區組織合作,把賞畫VR體驗引入當地,並舉辦大型繪畫比賽,希望激發年輕人對藝術與創作的興趣。

Joël強調,虛擬博物館的出現不是為了取代實體博物館的存在價值,反而是為了延伸博物館的參觀體驗,透過令藝術鑑賞變得耳目一新,從而提升學生對實體博物館的好奇和興趣。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8-04-15-%e4%b8%8a%e5%8d%8812-57-26

Kremer Museum
Facebook專頁:https://bit.ly/2GSVE8k
官方網站:www.thekremercollection.com/the-kremer-museum

香港荷蘭日
第四屆的香港荷蘭日由荷蘭駐港總領事館及香港亞洲藝術週合辦,以講座、活動、美食體驗、音樂及電影多較多讓港人認識荷蘭獨有的創新科技及生活品味。
官方網站:www.dutchdaysinhongkong.com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