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大遷徙」桌遊 玩家化身農夫幫手對抗獵人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禾花雀「大遷徙」桌遊 玩家化身農夫幫手對抗獵人

06

學名「黃胸鵐」的禾花雀屬侯鳥,每年秋季,牠們都會由東歐、俄羅斯西伯利亞等歐亞大陸北部一帶南飛,經過中國,飛到印度北部、東南亞一帶過冬,次年春天又原路北上,不過近年中國濫捕情況嚴重,大量禾花雀「客死異鄉」,本月初,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更將其保育評級由「瀕危」調升至「極度瀕危」級別,為了拯救禾花雀,修讀設計的學生周晞晴花了十三個星期,設計了一套桌上遊戲,希望教育孩子保護這珍貴的品種。

「大遷徙」玩家先隨機抽取十二塊六角型地形卡作為遊戲路線,當中包括水塘、水稻田、海洋、草地等區域,禾花雀、獵人和農夫要鬥快到終點。
「大遷徙」玩家先隨機抽取十二塊六角型地形卡作為遊戲路線,當中包括水塘、水稻田、海洋、草地等區域,禾花雀、獵人和農夫要鬥快到終點。

大陸地獄廚房

桌遊遊戲路線模擬禾花雀的遷徙路線,當中包括水塘、水稻田、海洋、草地等等,由冰天雪地為起點,中國、日本或香港為終點,遊戲角色分為獵人、農夫與禾花雀,開始前,玩家先隨機抽取十二塊六角型地形卡,玩家手上需要有相對應的地形手牌,才可前進,各角色要鬥快前往終點,兼力盡方法阻止敵人前進,過程頗緊張。

「對中國商人來說,禾花雀有利可圖,我們的確很難阻止,但我覺得要從教育入手,以有趣的角度切入,以前中學時經常會有非牟利機構來學校講座,宣傳保育訊息,但很多時都是用PowerPoint匯報,沉悶得很!所以我想用桌上遊戲的方式教育小朋友保護禾花雀,而且在內地,傳單等宣傳品較敏感,桌遊應該更易入學校。」理工大學設計學副學士視覺傳意系學生周晞晴(Candace)說,早前她為香港觀鳥會設計名為「大遷徙」桌上遊戲,課程統籌導師申念茵指,這次合作是由她穿針引線,希望學生嘗試為真實品牌設計,於是她主動聯絡香港觀鳥會,提出讓學生為該會設計宣傳品,學生花了十三個星期,由聽取簡介、設計、製作,到匯報成品,香港觀鳥會更打算若日後有資金就把遊戲推出市面。

Candace認為以傳單、PowerPoint較難引起學生對保育議題的興趣,故為香港觀鳥會設計有趣的桌遊。
Candace認為以傳單、PowerPoint較難引起學生對保育議題的興趣,故為香港觀鳥會設計有趣的桌遊。

農夫與禾花雀同一陣線

試玩了一輪,發現獵人處於進攻位置,以「地獄廚房」和「捕鳥網卡」阻止禾花雀前進,「我刻意把手牌設計得簡約,沒有字,因為我想玩家先翻閱說明書,了解禾花雀的情況,中國很多人視禾花雀為『天上人蔘』,大陸有餐廳一人吃十多隻禾花雀,一圍就吃了百幾隻!人類竟然把一個品種吃到快絕種,真的很可悲。」Candace說得快要哭出來,原本對禾花雀一無所知的她,因為一份功課,看見樣子可愛的禾花雀一生驚險;由於禾花雀多數是群體活動,「捕鳥網卡」正是反映了禾花雀每年南下過冬時,被人設下天羅地網,一捕千隻的慘況。

不同角色的玩家要利用功能卡作攻守,當中「地獄廚房」(右下)正是反映了內地食用禾花雀的情況。
不同角色的玩家要利用功能卡作攻守,當中「地獄廚房」(右下)正是反映了內地食用禾花雀的情況。

禾花雀雖然沒什麼攻擊招數,遊戲中的被動位置,但若果想抵消攻擊,牠可使用「警察盤查」卡,把獵人繩之於法,或者用「醫生證明」功能牌:「其實醫學界仍未有科學證明禾花雀具壯陽補身功效,更有醫生表示牠與雞鴨營養相約,而且很多時,野生飛禽容易帶有病菌,食用隨時得不償失。」

農夫與禾花雀關係唇齒相依,由於禾花雀最愛吃穀粒,若用家出牌,把地形卡變成「水稻田」,禾花雀就能加快前進,因為水稻田正好提供大量食物,有利牠們過冬;桌遊除了攻與守,也加入保育小知識,例如特殊行動卡「追蹤環」,若禾花雀處於優勢,農夫一出這張卡,就可以馬上跳到去禾花雀的那一格,同樣加快前進速度,「為禾花雀加上腳環,可以追蹤牠們的遷徙路線,找出瀕危的問題所在,然後制定保育方案」Candace在說明書寫道。

以塱原復耕為藍本

桌遊設計每個細節有根有據,香港觀鳥會項目經理楊莉琪(Vicky)解釋,自從在2009年,該會與長春社合作,在塱原濕地邀請附近的老農夫一起復耕,栽種曾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盛極一時的元朗絲苗米,當初只為復興本地農業,沒想到濕地重現令禾花雀的數量略略回升,由數隻升至廿多隻,「要吸引牠們來香港,其中一樣很重要的是穩定的食物來源,如果一年種一年不種,牠們也無法生存。」所以他們刻意保留部分米田不收割,留給禾花雀吃個飽,而賣米的收入則用來支持保育雀鳥工作。

每年秋天禾花雀都會由芬蘭、俄羅斯等地南下,部分經過香港後飛去東南亞,而塱原就成為了其中一個中途補給站。(Pan Lau攝)
每年秋天禾花雀都會由芬蘭、俄羅斯等地南下,部分經過香港後飛去東南亞,而塱原就成為了其中一個中途補給站。(Pan Lau攝)

雖然香港在禾花雀數字非增加很多,卻有助向國際推廣,去年,該會到外地參與國際研討會,有發現禾花雀的國家政府也列席,當香港觀鳥會分享了復耕計劃後,泰國、柬埔寨政府也表示有興趣複製,「種生態米可以提高農民收入,推廣生態旅遊,又能保育禾花雀,的確是三嬴。」Vicky說,塱原的復耕計劃幫了禾花雀,而且在亞洲地區也起了示範作用。

Vicky解釋,很多人對禾花雀有誤解,以往大陸人會認為禾花雀會吃米就是害鳥,但其實他們繁殖時會幫忙吃害蟲,對農田反而有益,也會吃雜草的種子,有利生態平衡,「有人說除了禾花雀這種鵐,還有其他鵐,然而,繁殖地不同,牠們的角色也有別,可能有的是吃灌木昆蟲,有的吃草原昆蟲,禾花雀真的滅種會如何?沒有人知,但每個品種在食物鏈都有其角色,如果消失了才察覺有何影響,一切都已無法回頭。」Vicky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塱原的農夫每年都會留一片水稻田給禾花雀吃,人鳥共生。
塱原的農夫每年都會留一片水稻田給禾花雀吃,人鳥共生。
香港觀鳥會項目經理Vicky回想2009年開始復耕後,塱原的禾花雀數量漸漸增多。
香港觀鳥會項目經理Vicky回想2009年開始復耕後,塱原的禾花雀數量漸漸增多。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