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瓷家黃美莉製陶時動作敏捷,能輕易舉起重甸甸的陶器,拉坯時卻又溫熱柔軟,實在不敢相信她已七十歲。
七十歲的香港青瓷家黃美莉,印證了終生學習的快活。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擺脫男尊女卑的宿命入學讀書,她自此發現學海無涯,讀書愛跑步、畢業學書畫篆刻、成年練武功、刻圖章;老年學攝影、為藝術着迷。二十年前、年屆五十歲的她首次接觸二千年歷史的龍泉青瓷,決心視陶藝為終生職業。「因為體弱多病,成世人無一日停過食藥,但我沒有遺憾,因為我是得天獨厚的,家人、老師和朋友都對我好好。現在只望行得走得,因為我是不可以停下來的。」人們說人馬座熱愛自由,這一刻我深信不疑。
老來學青瓷 有心唔怕遲
曾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一雙手,如今帶點乾澀與疤痕,是反覆練習的歲月痕跡。
黃美莉的工作室隱身於鬧市之中,雖然每周開窯授課,但地方整潔無塵,連身穿的圍裙亦洗滌得新淨無痕。「我以前曾經受外國彩色玻璃影響,而學做玻璃,但我嫌太污糟,因為我有點潔癖的,所以就算是工作室都好整齊。」雖然只是閒話家常,但她的腔調難掩文質彬彬的書卷氣,字正腔圓而不徐不疾。
「我的祖父曾經被賣豬仔到美國工作,過着很艱辛的生活。後來,爺爺開洗衣店,生活始得到改善,能夠供養爸爸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電機工程學科,自此出人頭地。因此,我小時候曾經過着富裕的生活,記憶中我的家族在家鄉有戲院、酒樓和學校。」出生於廣東省台山市,她在兩歲就隨父母遷到香港定居。「小時候,我們一家住在元朗,我日日通山跑。因為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發燒,又有哮喘,所以家人都很遷就我,給予我非常大的自由度。」她笑說接受過西方教育的父親是「另類爸爸」,令她身為女孩子亦能接受教育。
作品《陶醉》以不規則形狀塑造中式酒杯,呈現出龍泉青瓷最為人熟知的「粉青」色澤,釉色青翠嬌豔。
在旺角入讀香港第一所僑校德明中學,同學們非富則貴,畢業後她亦順理成章成為小學教師。「我其實好怕小朋友太親近,好怕被人『掂』。所以我現在教陶藝,都只教成年人。」於是,她毅然辭職,四處拜師學藝,尋找心靈滿足。「我做人好簡單,覺得真的是相由心生,因此個人開心,個樣不會奸。」快樂時,她總是不顧形象,盡情瞇眼咧嘴大笑。
「我慢慢訓練,慢慢磨練人的性格」
上月,她一連四天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行大型青瓷展覽,她說滿足的感覺遠超2013年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今次展覽中,有一套青瓷作品獲得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因為香港很少這種青瓷作品。而且,有不少內地行內人專程到香港參觀展覽,他們說看得出我的作品要內心寧靜才能做到,更直指我的個性已融入作品之中,我很開心,是這些年來比較滿意的作品。」她坦率地說自己擁有很多缺點,包括脾氣非常差,「所以我學刻圖章,一無耐性,飛刀就會流血。因此我慢慢訓練,慢慢磨練人的性格,成就我現在比以前有耐性,是一種修養。」
不用量尺,不擬草圖,刻畫出工整的花紋。
但原來她只學了陶藝二十年,她憶述1994年有一次到訪浙江中國美術學院,才首次見識到龍泉青瓷的美態。「第一次見到青瓷,就深深愛上,薄胎厚釉,質如冰玉,愈看愈覺得有韻味。」兩年後她才首次深入浙江龍泉市親身體驗青瓷魔力,「在高溫之下,陶土從泥黃色慢慢褪色成青色。龍泉青瓷之中,最有名的是哥窯,被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而哥窯最主要特質是器物釉面如呈現大小不同的細小裂片,裂紋又名為魚子紋或百圾碎。」她是一部龍泉青瓷活字典,艱深的專有名詞,她早就刻在腦海。「要將青瓷做好,民族性好緊要,你必須要鑽研青瓷的傳統文化背景,否則作品會流於表面。」
受西方教育薰陶,她的器物亦在基本形態上混合西洋元素,如作品《渾元》之中,有一條西方青龍雄據盆邊。
Freewheeling──拉坯時,她輕易就拉出花瓶形態。接着她又隨意拿起半乾陶碗,用竹枝在釉面畫花朵與禪雲,「我做人好隨意的,通常拉坯前都不會預設形狀。畫花亦同樣隨心所欲,雖然任何一筆都有機會搞垮作品,但隨心所欲就是我的特色。」
香港陶瓷家一直甚少涉足青瓷創作,她解釋是因為如要在本地燒製青瓷,就必須利用氣體或柴燒才能將陶土燒成翠綠色,加上由於沒有合適的土壤,必須自行調配,更是令人卻步。「因此,我大多會選擇回龍泉市才燒製青瓷。二十年前,通往龍泉市的交通非常不便,我每趟來回都會秏上三、四星期。」她說舟車勞頓亦無減興致,她更多番向當地製瓷工匠學藝,又研究古代龍泉青瓷的形制、釉藥,務求將青瓷工藝融會貫通。「最艱辛的部分則是要學習古瓷的真迹,我要從雙手搓泥開始,慢慢學習調校釉藥、燒製、上釉。而創作青瓷工序又遠比其他陶瓷複雜,因為要多層上釉才能呈現翠綠質感。整個過程比較長,花的時間比較多。」她自豪道:「我不斷做研究和練習,如今我燒製青瓷的成功率已近乎99%。」
原是泥黃色的陶泥卻在反覆上釉與燒製之間,產生自然裂紋,此乃龍泉哥窯的一大特色。
Fragment──她戀上龍泉青瓷中的千峰翠色,而哥窯不受控的細小裂紋,更是令她醉倒。「為何釉面會破裂?是因為泥和釉藥膨脹程度不同,雖然原理複雜,但只要憑經驗,其實還是有可能控制裂度。」
為配合訪問拍照,雖然未能即場燒製青瓷,但她亦特意開窯示範拉坯。她熟練地將陶泥定位、塑形,輕巧地利用腳踏控制速度,不足五分鐘,陶器在雙手開合之間誕生。「你要和它(陶土)磨合,要用耐性和它溝通。」邊拉坯邊講解,她卻不費吹炭之力。
香港唯一紫砂茶壺教師
她亦是本地僅存的紫砂茶壺教師,圖為利用絞泥裝飾技術而成的古樸典雅盛器。
Innovative──曾在美國、英國、澳洲等地留學,她在中式青瓷作品中加入獨有的西方色彩,例如會在青瓷盆上畫上西方的龍,又或是顛覆工整的器物形態,增添趣味。「我更為龍泉市當地陶工引進西方陶藝技巧,希望在傳統基礎上帶來突破。」
踏入古稀之年,身旁好友紛紛退下火線,她卻依舊活潑。二十年間,國內外門生無數,她甚至是香港唯一一個仍會教授紫砂茶壺燒製方法的國寶級陶藝家。十多年前她更創辦香港陶瓷研藝協會,時至今日仍然帶領會員到龍泉市考察。「因為對我來說,舉辦過幾多次個人展覽,拿到多少獎項都不重要。我重視的是行內人是否公認我的成就呢?我每次返回龍泉市,都有好多人歡迎我回去,我在人生路上得着好多。」
雖然,她總是展露笑顏,但她總是把「老了」二字掛在口邊。「我的身體不好,現在甚至有『三高』,特別是膽固醇過高。因為身體不好,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生兒育女。」不過,她笑言單身是自己的選擇:「我感情上好豐富的,有好多好朋友。而且我覺得我的選擇是對的,因為有了家庭,就不可以隨便丟下兒女去做陶藝,好多人都羨慕我這麼自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ROFILE
黃美莉,七十歲,香港碩果僅存的青瓷家,同時是本地唯一教授紫砂茶壺的老師。出身富裕家庭,因自小體弱多病而獲得親友寵愛,於是活得逍遙,練武功、學書畫、刻印章,對學習樂此不疲。直至二十年前偶遇浙江龍泉青瓷,一見傾心,決心視陶藝為終生職業。作品多次被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2013年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