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米蘭設計周:中國設計等同抄襲?杭州設計師翻新宣紙平反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2017米蘭設計周:中國設計等同抄襲?杭州設計師翻新宣紙平反

設計師Jovana Zhang用十五張宣紙,製成漂亮的藝術裝置。

米蘭設計周期間,大街小巷都見到中國遊客的身影,但參展中國設計師卻不多,設計品牌「品物流形」的創辦人張雷算是當中少數,他舉辦的不是個人品牌展覽,而是聯合中國、台灣及香港共五十位獨立設計師,針對竹、絲、土、銅、紙五種傳統物料作新原創設計。

設計師Jovana Zhang用十五張宣紙,製成漂亮的藝術裝置。
設計師Jovana Zhang用十五張宣紙,製成漂亮的藝術裝置。
 設計師梅數植足足花了兩年時間,研究並重現上世紀六十年代苗族繡娘必備的手製收納盒,當中摺紙技術巧妙,盒內有盒,藏有迷宮似的機關。
設計師梅數植足足花了兩年時間,研究並重現上世紀六十年代苗族繡娘必備的手製收納盒,當中摺紙技術巧妙,盒內有盒,藏有迷宮似的機關。

餘杭宣紙重生

張雷在米蘭設計展已有五年光景,今次把過去五年重點作品回顧,並對傳統杭州特產宣紙轉化再設計。「用來書寫的名為『宣紙』,用來造油紙傘的名為『皮紙』,其實說的是同一種物料。」他解釋,參展的設計師必須深入研究物料,在展覽中,有設計師以皮紙糅合羊毛造衣衫;設計師梅數植利用陶土混合皮紙,製作成傳統苗族繡娘常用紙摺百納盒,盒子用來收納針線等細碎工具,她們會專程上山削樹皮,再把樹皮造紙,再以摺紙方式摺成層層疊疊的盒子,盒中盒機關,非常巧妙,可是現在已被塑料盒取代,幾乎已無人懂得製作。

看見中國傳統物料的各種可能,與他的成長背景不無關係,他在杭州出生,自小見識當地工匠的高超手技,可是工藝品卻只流於作為手信,難以融入現代家居。八年前在米蘭留學時眼界大開,「米蘭設計周是很國際化活動,人在異地,開始有尋找自己的意識,更自覺自己是中國設計師。」他說,然而,中國設計經常被視為抄襲,他認為這是因為設計缺乏了「根」,企圖模仿歐洲等別人的東西,非建基於本土文化,於是他回到杭州,開始對餘杭宣紙工藝作深入研究,與油紙傘工匠合作,以油紙傘技術造現代椅子,在國際上打響名堂。

餘杭以造油紙傘聞名,張雷在展覽中展示製作油紙傘的部分工序與竹篾、皮紙等材料。
餘杭以造油紙傘聞名,張雷在展覽中展示製作油紙傘的部分工序與竹篾、皮紙等材料。

抽取文化基因

「造一把油紙傘要七十二道工序,六種工匠參與,但由於中國工匠是很安守本分,不是說他們墨守成規,而是他們互相尊重,削竹子的不可去糊傘,即使懂得做別項工序,也不會越界,搶人飯碗。」但這樣也出現一個局面──手工藝與載體分離,人們只看到油紙傘這結果,看不到油紙傘工藝別的可能,從展覽中,就可見經過設計師參與後,他們還以這種宣紙造椅子、屏風,甚至衣服,中國工藝重新融入現代家居風格。

他回想這次展覽也來得不易,光是意大利海關已對他們多番刁難,曾把作品扣關,又多次要求他們補交文件,以證明作品屬原創,他直言要消除這種對中國設計的偏見,起碼要花上五十年,現在能做的,就是把現代中國設計與文化的根連上。

品物流形成員Christoph John請餘杭婦女以銅線編織了名為「湖」的網,她們生活在湖邊,作品象徵了當地自然風光。
品物流形成員Christoph John請餘杭婦女以銅線編織了名為「湖」的網,她們生活在湖邊,作品象徵了當地自然風光。
香港設計師譚穎君製作的「格子」系列,混合紙張和陶土製成杯子,將一輕一重的物料結合,創造了一種新的設計語言。
香港設計師譚穎君製作的「格子」系列,混合紙張和陶土製成杯子,將一輕一重的物料結合,創造了一種新的設計語言。
參展設計師都需要針對傳統材料深入研究,並重新設計。
參展設計師都需要針對傳統材料深入研究,並重新設計。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