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棄布重生 福來邨街坊街上合力織布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綠色生活】棄布重生 福來邨街坊街上合力織布

流動裝置「織織四方城」引起街坊好奇,無論年長的還是小朋友都樂意坐下。

連日暴雨,一個稍稍放晴的周三午後,一班年輕人推着一個長方形的木箱來到荃灣福來邨樹蔭下,打開箱子,端出木凳,附近的街坊們駐足停留,或滿有默契的圍坐編織,縱使各不相識,卻自然地閒聊起來,為社區合作織一塊布。

即使沒有經驗也很容易上手。
即使沒有經驗也很容易上手。

升級再造 布頭布尾織新布

這個有趣的流動裝置名為「織織四方城」,是三人設計師團隊Made in Sample的作品,編織材料由本地布廠捐出,他們先把布辦剪成布條,再捲成一毛冷球似的布條球。裝置參考打麻將的形式,參加者安坐四邊,中空設計方便收納布料及凳子等雜物,而木箱上半部可以翻下來,擱在腿上成為編織桌,上面以魔術貼貼上不同尺寸的獨立編織框,「若人太多的話,我就會把部分木框拆下,分予參加者坐在附近的花槽和公園椅上編織。」設計師Sam說。有趣的是,他們發現有經驗的年長工廠妹多是旁觀聊天,「這裏有不少街坊都是曾從事製衣業,臥虎藏龍,剛剛來過一位叔叔就曾在綢緞廠工作,屬最高級的衣料!」Sam說。反而沒經驗的人玩得最開心,有小朋友連公園也不去,乖乖坐下,手執布條認真編織,小手穿過棉線,織出一段粉紫粉藍的布。

流動裝置「織織四方城」引起街坊好奇,無論年長的還是小朋友都樂意坐下。
流動裝置「織織四方城」引起街坊好奇,無論年長的還是小朋友都樂意坐下。
布條球前身是製衣廠捐出的布頭布尾。
布條球前身是製衣廠捐出的布頭布尾。
Made in Sample設計師(左起)阿諾、Sam和Terry,首次以設計參與社區活動。
Made in Sample設計師(左起)阿諾、Sam和Terry,首次以設計參與社區活動。

一塊手織布,由不同顏色布料編成,代表了每個人的手勢各有不同,鬆緊有別,雖然不齊整,卻是人性化的表現,機械無法做到的質感。另一位設計師熊銘健對這種人味尤其欣賞,他參考古代最原始的人手編織法,製作了一個簡約的背帶織機,只需三條竹子和棉紗就可以。只見他把裝置一端牽在燈柱密密織,「這是最基本的平織法,如果你把T恤放大,你就會發現正是這種橫行紋路,只是大家都遺忘了造衣服最基本的方法。」阿健解釋,其實手織布也能作為精神治療的一種,當參加者專注手活,會不自覺地平靜下來,「工業革命只是約一百年前的事,手織布卻有上千年歷史,即使現在澳洲、日本也有品牌專營手織布,證明它仍極具吸引力。」

編織木框以魔術貼固定在機上,可以隨時拆下來讓更多人編織,不受地域限制。
編織木框以魔術貼固定在機上,可以隨時拆下來讓更多人編織,不受地域限制。
阿健以「背帶織機」示範最古老的手織布方法,另一端繫在柱子上,隨街編織。
阿健以「背帶織機」示範最古老的手織布方法,另一端繫在柱子上,隨街編織。

曾遠赴日本修讀時裝設計多年的他,近年與退休車衣女工和裁縫女合作,利用布頭布尾設計日用品及衣服,對時裝有了另一種體會,「當我們需要一件衣服,到商場購買最方便不過,但除了購買,其實是否可以自己製造?」全世界最大污染源就是紡織業,何不嘗試集合被棄置的紡織物料,在社區中連結不同的人,善用資源,共同學習。

《「六廠夏日共學──過嚟織嘢」紡織藝術和文化節》
日期:8月19日
地點:荃灣福來邨海壩街55號
查詢:www.mill6.org.hk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