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網絡世界,毒人當道。眼看 Facebook 和 YouTube、Instagram 上越來越多 KOL 獲得不小的話語權,一些不甘困於象牙塔中的青年學者,也開始透過網絡平台,將自己所學的嚴肅學科,用糖果色的青年 tones 重新包裝,台灣人說「還原成它原本的樣子」,香港人說「貼地」。
講哲學,香港有「好青年荼毒室」,台灣有「哲學哲學雞蛋糕」;講歷史,香港有「史兄」,台灣有「歷史學柑仔店」;講人類學,香港有「社運裡的人類學家」,台灣有「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何謂「百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始人、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宋世祥說,「百工」,是指千百個行業中都有人類學背景出身的人,例如教師、廚師、主婦、詩人、舞蹈家、作家、導演、音樂人、導遊、政治公關⋯⋯而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一些從沒有經過人類學訓練的街坊、師奶,原來也在社區營造、傳承廚藝等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做了人類學家做的事。
「生活就是田野。」
「人類學之眼是認識自我的方式,不過是以世界為尺度。」
「人類學就像洗衣機,你被捲進這個世界,被整個世界清洗一遍,你才知道自己原本是什麼樣子。」
宋世祥說,人類學是「性感的」。性感之物,令人想要觸碰,擁有,了解,甚至與其共度餘生。到底這些人類學家怎樣用 Facebook,令人感到人類學的性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