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老系列】從憂懼到平安——長者的心靈需要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護老系列】從憂懼到平安——長者的心靈需要

「安寧頌」團隊着力減低晚期長者和其家人的遺憾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變老」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每個人都要決定如何與自己的「變老」過程共處;如何面對疾病、失落的經歷及自身的極限。護老者於照顧長者的過程中,常會關注其健康情況、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而容易忽略長者因身體轉弱而產生的心靈需要。

在筆者接觸的長者中,有些是年輕時叱吒風雲的男士,或是擔起整個家的婦女,年老時卻自覺失去自己引以自豪的能力及角色;面對因體弱而失去自理能力時,會感到成為他人的負累,失去自我價值。有些長者因缺乏安全感,怕被人遺棄,會變得多疑、敏感,或在情感上過份倚賴子女,動輒撒嬌,份外「黐身」。他們流露出的憂懼、不安與寂寞,背後藏著心靈中對愛與平安的渴望。故此,長者及護老者均要了解老化過程所帶來的轉變,更要學習如何處理自己或照顧者的心靈需要。

認識及學習因「變老」而產生的心靈需要

1)學會放手

人生是一個持續「放手」的過程,我們無法抓緊童年及青少年,為了成長和更新,我們需要放手。年老時,放手會變得更頻繁及痛苦,我們必須放下工作、青春美貌、體力;以至面對一起生活的人離我們而去的情景。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但當被人重視時,便會變得沮喪與焦慮。其實這是將自己的存在及自我價值建立在獲得別人的認同上。當我們失去外在的價值,當「我」不再是那個成功、健康、一切掌握在手的人,我們會開始問:真實的「我」是誰?我的自我價值在哪裡?可以說,年老給我們一個機會,學習面對任何年齡都會出現軟弱無助的情景,並接納這只是階段性的自己。

邁入老年,當我們不得不逐步對財產、健康、人際關係、權力等放手,就能看清生命裡真正重要的是甚麼。許多以前覺得重要的事物,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反而以前覺得不太重要的事物,逐漸變得越來越重要。當我們不再緊握過去不放,執着於昔日的成就或遺憾,我們就能獲得自由,活在當下。這放手的練習,能幫助我們面對每個人的終極考驗──在離開這世界的一刻,完全放下自我,投入永恆的平安之中。

2)學習獨處

陳婆婆的女兒求助護老者服務,表示媽媽每天多次打電話給她,令她不勝其擾。她表示,母親與外傭同住,子女都已成家立室,各自搬走。自從數年前父親去世後,母親變得很「黐身」,常常致電子女訴說外傭的不是,又埋怨沒有人關心她。即使各子女已經盡力陪伴她覆診、每星期探望她,她仍然抱怨子女不着緊她。漸漸地,子女都感到身心俱疲,意興闌珊。

面對伴侶離世、子女離巢,很多長者無法忍受孤獨。事實上,老年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學會獨處。與其一直期待他人的關心,不如自己走出一步,豐富自己的生活,尋找自己的興趣、探望老朋友、做義工關心社區,都是好方法。多欣賞及感謝子女在忙碌中抽時間探望,但也要懂得放手,讓子女過自己的生活。放下對身邊人的操控,不必駕馭別人的生活,容許別人做自己,就能讓彼此自由。

3)擁抱過去,學習抱憾

李女士因原生家庭關係疏離,年輕時已十分獨立,不理家人反對下嫁收入比自己少的丈夫。在家中她一向強勢,丈夫及女兒都感到被她管束。丈夫曾一度陷入婚外情,李女士為保家庭完整忍氣吞聲,但內心充滿委屈及憤怒。李女士六十多歲時,丈夫患上糖尿病,她盡本份照顧,但兩人關係不睦,不時爭吵。去年丈夫因中風遽然離世,剩她孑然一身,女兒更因處理遺產事宜與她鬧翻。她傷心訴說,自己一生勤勉盡責,盡力做個好妻子、好媽媽,但從來沒有得到家人的愛。

人是追求意義的生物,越感到生命有意義,越能自在度過晚年,也越少害怕死亡。有些人認為過去一直是為人而生,未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成就,覺得人生失敗;又或者認為一生做了許多事後,卻得不到預期的結果,而感到生命沒有意義。其實,轉念一想,人可以選擇把焦點放在失落的東西或無法達成的目標上,也可以把焦點放在回憶自己的收穫之上:「我一生中經歷過這麼多事,但我都撐過來了,我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已發生的一切既成事實,這些歷練成就今天的我,我能記取昔日的教訓,增長人生智慧。現在我可以決定是否緊抓着過去的傷害不放、容許這事繼續影響自己,還是接納自己的生命並與過去的經驗和好,勇敢接納悲傷與遺憾,原諒自己和別人。我能決定怎麼過未來的日子。」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從今天起,認真地為自己而活。

4)保持好奇,享受生命

爺爺八十多歲了,仍然活潑好奇,對不了解事物總愛尋根究底。家中的電器壞掉了,他會興致勃勃地拆開研究,有時竟也奇蹟地「起死回生」酒樓吃過的食物,總能憑想像,回家煮出口味相近的菜式他最喜愛旅遊見識新事物,每次他都會不厭其煩地發問,好像小學生去旅行一樣;多年後每次提行的見聞,仍然滔滔不絕、津津樂道。

英文把「上了年紀」稱為“growing old”。你可以把重點放在“growing”(成長)或是 “old”(老)。「成長」是動態的、有活力的,當「成長」停止,才會「老」。老年時,我們不需再營營役役,可以放慢腳步,欣賞平常生活的樂趣,享受生命的美好。嘗試把年歲當成禮物,因為過去及未來的每一天都不是自己掙來的;每天能如常起床,五官可以看、聽、嗅、嚐、觸,都是值得慶祝的事。即使生理方面的感官可能退化,心理方面卻可以感受得更為深刻豐富。其實,人生不一定在芳華正茂時才是高峰,浸淫過人生起落後,人在晚年時更能真正成熟、結實纍纍。

 5)困苦中細察生命意義,成為他人的祝福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他的名着《人類對意義的追尋(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寫道:「一個人擁有的一切皆可以被奪走,除了一件事:人類最後的自主權──即選擇自己在任何情況下所採取的態度,選擇自己的路。」一個長期卧床的長者,即使失去活動和自理能力,面對無法改變的苦難,仍有自由意志選擇及決定採取甚麼態度面對。在病痛考驗中,人更能體現勇敢、堅韌的精神。馬丁路德金說過:「對一個人最終的評價,不在於他在順境中如何自處,而在於遭遇挑戰與艱難時,他如何面對。」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逆境中的表現比在順境中的表現,更能讓我們從這個人身上學到更多。面對孤獨、病痛、恐懼,仍然保持盼望、相信自己價值和尊嚴的長者,將成為身邊的人的楷模,演示出人如何有尊嚴地老去。

有些體弱長者無法忍受事事要倚賴別人照顧,會因愧疚或討厭自己無用、拖累別人而變得憤世嫉俗,反而令護老者的壓力百上加斤。對這些長者,筆者會說:「你一生中為家人付出了很多,現在應該心安理得地接受家人的照顧。只要用感謝的心來接受他們的幫助就好。你的感謝,就是對家人最好的報答,能令他們在照顧中感到溫暖和動力,令他們感受到你的愛。」日本教授李根厚在他的書《愈活愈老愈快樂》中,提及到日本演員李大根曾在為卧床母親更換尿片時,因尿騷味而皺起眉頭。他的母親看在眼裡,呵呵笑說:「以前我覺得你的尿布不知有多香,還湊在鼻子前面聞呢!」這種泰然自若的態度,正反映出她內心的樂觀堅強。學習如何做一個幽默的被照顧者,將使你成為他人的祝福。

護老者的角色

當護老者了解長者因「變老」而出現的心靈需要後,便要懂得與長者共同面對及滿足其需要。

1)開放地聆聽

我們可以幫助長者開放、誠實地面對負面情緒,雖然我們未必能夠替他們解開心結,但能陪伴他們去找出答案。當長者抱怨時,可以嘗試耐心傾聽,詢問細節(如:「當時你在想甚麼?你的感受如何?」),表示感興趣及重視,肯定及接納他的感受;避免評斷、批判、否定、教訓,或者太快地勉強把負面想法轉化成正面,亦可嘗試客觀地問問自己:「長者說的話是反映他內心的哪些渴望或恐懼?或者反映出哪些過去的生命故事?」這將使你了解他/她更多。

2)增加長者的心靈銀行儲備

多製造珍貴的開心回憶,例如一起出遊、遊戲、唱歌、按摩、看電影、翻看舊相簿;並多拍照及拍攝短片,以保存美好的相處時光或紀念性時刻(如孫兒的婚禮或畢業禮),放在當眼地方(例如相架或作手機屏幕背景),營造溫馨的氣氛,提醒長者記着美好時光。另外,也不妨增加長者「愛的撲滿」的儲蓄,利用親密的身體接觸如擁抱牽手、送一些小禮物(例如長者喜愛的小食)等方式表達愛意。

另一個很棒的方法是探索並記錄長者的生命故事,包括他/她的童年及成長背景、婚姻與成為父母的經驗、夢想與遺憾、對他/她有深遠影響的人和事、座右銘等。重點是數算當中的恩典,肯定長者的能力及成就,讓長者藉着回顧人生而感到感恩和幸福。

3)協助長者實踐宗教信仰

如果長者本身有宗教信仰,可以陪伴長者參與相關儀式,以獲得安慰、盼望與平安,也可以藉此探索長者對生死的看法。

4)主動修和

一位朋友曾與筆者分享,她多年來一直不滿媽媽重男輕女,偏心哥哥,也不像別的媽媽那樣慈愛賢淑。長大後才想到,媽媽年幼喪母,從來沒人教她如何做媽媽。一天這朋友鼓起勇氣問媽媽,為何多年來都偏心哥哥。出乎意料地,媽媽回答:「你自己也有孩子,難道不明白最頑劣的孩子最令母親牽掛?你一直都是最乖的一個,從不讓我勞心。」一句說話,化解了她多年的心結。有時主動溝通或和解,能修復彼此的關係,避免日後遺憾。

總結

作為護老者,我們往往忙於照顧長者生理及復康上的需要,而忽略了長者心靈上的渴求。雖然學習如何擁抱老年是每一個人必須自己完成的功課,但家人的支持絕對有幫助。年老時能自在、平安、感恩,優雅地離場,將是長者及家人的福氣。

參考資料:

  1. 卡羅‧安‧摩娜(2013)。《愈活愈有勁》。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 李根厚(2014)。《愈活愈快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3. 古倫神父(2009)。《擁抱老年心生活》。南與北文化出版社。
  4. 古倫神父‧吳信如(2015)。《樂活銀髮,力要從心-長者心靈陪伴與自我關顧實用手冊》。南與北文化出版社。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