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兒你把這粒『小豆子』掉進咖啡,心裏數三十下,拿起來試試喝。」
記得數月前,米珈琲老闆Michael在我喝下第一口手沖哥倫比亞咖啡後,遞上一顆像小石子的「咖啡豆」,叮囑我在喝第二口前,把「豆子」加進咖啡,沒有說為什麼。我細細品嘗了兩者,Michael邊解說,這是他剛從日本岡山訂來的「備前珈琲玉」,據稱能讓咖啡味道溫潤不少。
對我這種外行人來說,我原以為加前及加後也許很難區辨;殊不知第二口滑進喉嚨,咖啡也真的明顯變醇厚,甜度也提升了。這樣的簡單作法,不消數刻便讓飲料好喝起來,與日本人愛在水壺中放入備長炭若合符節。但,這次背後藏着什麼原理?
向常對咖啡業界推出新產品感到興趣的咖啡導師Cecilia Yeung查問,她說這粒「珈琲玉」是日本岡山備前市的名產,「備前燒是當地的著名工藝,以低溫長時間燒製陶土,故能釋出遠紅外線,幫助淨化、修飾飲品的味道及口感。」瀏覽網上資料,珈琲玉似乎無所不能,把咖啡、茶、水等,甚至是啤酒,統統變得好喝;不過Cecilia卻認為此言對錯參半,「也要看咖啡的深淺烘焙度、冷熱等因素,用錯了會適得其反!」
Cecilia認為珈琲玉適合用於中、深烘焙咖啡。她即場來了一場小實驗,先沖泡中深度烘焙的巴西單品豆,加了珈琲玉後,原本只有平凡果仁香的巴西咖啡明顯變得醇厚和甜美,整體表現平衡;可是當她加到淺烘哥倫比亞咖啡後,飽滿感被削弱了,酸勁也一併跑掉,就只剩下滿嘴苦澀,感覺就是弄巧成拙。
「那麼把珈琲玉泡在中茶,甚至是茶包,變化又如何呢?」好奇心無故作崇,我即場向Cecilia開了另一道考題;她樂此不疲的躍躍欲試,先是用茶盅泡了潮州鳳凰單欉。第一泡的表現已見顯著:黏稠度及尾韻俱增加了,而理應風味較薄弱的第四泡,茶香依舊重;放在隨手拈來的茶包,表現亦叫人意想不到。就像這個澳洲產綠茶茶包,加了珈琲玉後喝,就是清香、醇厚不少,還有些許回甘。
未知把珈琲玉加在茶水間的蒸餾水又怎樣?加在凍水成效不彰,只是稍稍變得甘甜;倒是加在熱水中,喝起來渾厚不少。「我也發現,泡在熱的飲品,比泡在冷的效果好得多!」日本人對生活細微末節的重視,就這樣子讓我們平凡的辦工室生活添趣不少。
米珈琲
西貢西貢大街3號地下
2791 5278